分享

故乡记事·人物记·小买卖三老儿(二)·“小脑袋儿”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故乡记事·人物记·小买卖三老儿(二)·“小脑袋儿”

“小脑袋儿”是南坡上人。我和“小脑袋儿”打交道,已经是十多岁,“地震”前后了。

我一直琢磨不透,那时“搞社儿”已经多年,“资本主义尾巴”也割了多少茬,为什么还会有“小买卖三老儿”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存在?如果说锔锅的老人和他的手艺是乡民生活必须,再“割”也不能割去,但“小脑袋儿”和后文将要记述的我的“大爷”,却纯粹是“做买卖挣钱”,怎么就得到允许了呢?仅仅是因为他们年老,生活又困难,就放过了他们?

“小脑袋儿”之得此名,是因为他的体型。其人极高,极瘦,脑袋极小,大约仅及常人的三分之一。“小脑袋儿”常年推着车子串庄“换爆花儿”,推车子“车楼子”两边儿的平厢上各放一条口袋,一边儿盛爆玉米花儿,一边儿盛用换来的粒黍。

进了庄,“小脑袋儿”吆喝:“换爆花儿,换爆花儿!”“小脑袋儿”换爆花儿用一个小玻璃杯,大约有现在人们喝酒的“口杯”大,一杯粒黍换三杯爆花儿。很快,他的车子旁边儿就会围上一群小人儿。

跟“小脑袋儿”换爆花儿的孩子丫头很少,小子多。小丫头儿换爆花儿都是用自家儿的粒黍,家里舍不得,一回也就换一杯两杯粒黍的,小小子儿则粒黍“来路儿”多,且换的量大,一则虽然家里人舍不得,但他们总能“踅踅摸摸”地“偷着多拿点儿”,二则一听着“小脑袋儿”来,有些“柴”小子就往生产队“场里”跑,想法儿从场里偷粒黍换爆花儿吃,换得更多。“小脑袋儿”更愿意和小小子儿们“做买卖”,甚至鼓励小小子儿们到生产队偷粒黍来换,换得多了还“搭”给一杯两杯爆花儿。那时小小子儿们偷生产队的东西换啥儿吃不叫“偷”,叫“淘气”,大人看着了也不大管,甚至岁数略大一点儿的小伙子“看场”,还会招呼小人儿,给几大捧粒黍,让小人儿换来爆花儿一起吃,大伙儿“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小脑袋儿”串庄换爆花儿总带着他的一个儿子。他的这个儿子身形长得跟父亲一模一样儿,也是瘦高,脑袋小。这孩子是个“傻子”,父亲推车子走路,他一声不吭地跟着走,父亲放下车子换爆花儿,他就一声不吭地耷拉着脑袋在旁边儿站着;做完了一个庄儿的“买卖”,父亲绑好口袋口儿推车子走,他又一声不吭地跟上,完全是父亲的一个无声的影子。换爆花儿得在“好天头”“日头暴”的时候,否则爆花儿就蔫了,不好吃,没人换。夏秋两季白晃晃的日头底下,父子俩一前一后无声走路,成了四邻八庄儿有趣儿而又让人看了心酸的一景儿。

后来“小脑袋儿”为儿子从梁泡儿说了一位同样智障的姑娘做媳妇,但结婚不久姑娘就跑回了家,说“小小脑袋儿忒傻,我傻他比我还傻,跟他没法过”。

两三年后,我到姜泡中学上初中,见“小脑袋儿”父子俩就少了,再后来爷儿俩再没来过庄里。大约“小脑袋儿”岁数大了,连这点儿小买卖儿也做不了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