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观近鉴宋朝人•118·没有大功大名,却影响了宋朝历史:李怀忠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远观近鉴宋朝人·118·没有大功大名,却影响了宋朝历史:李怀忠

李怀忠(?-978),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有传。

本传记,怀忠初名怀义,大约后来为了避讳宋太宗赵光义名字中的“义”字,改名怀忠,但史无明文。宋太祖在后周统领禁军的时候,怀忠是宋太祖亲兵中没有实际职任的低级军官“散都头”,经屡次提拔,升任殿前司所属禁军都指挥使、都虞候,遥领开州刺史。宋朝建立,宋太祖乾德年间,转任皇帝侍卫“东西班”都指挥使,改职衔为遥领富州刺史。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北汉国主刘均去世,二年春,宋太祖征伐北汉,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连续攻打几个月没有破城。进入夏天,天气暑热,宋太祖想班师。怀忠进言:“敌人困守孤城,内无粮储,外无援兵,形势危急艰难,如果迅速急攻,攻破太原是旦夕之间的事。请让臣拼尽全力率领士卒攻城!”此时宋太祖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同意了怀忠的意见。但当怀忠攻城,正赶上天气更热,作战不利,怀忠被城上乱箭射中,但怀忠不顾伤痛,作战更加奋勇。

但宋军师老兵疲,宋太祖不得不班师回朝。回朝后,宋太祖提拔怀忠为散指挥使,升其职衔为富州团练使,不久改任怀忠为殿前司所属禁军骑兵捧日军左右厢都指挥使。

宋初军制,禁军各军除皇帝侍卫“殿前诸班直”、内侍省亲从官、亲事官(侍从)以外,均以俸禄高下为标准,分为三等:士兵月俸钱一贯(付现钱)者为上军;五百文(付现钱)以上者为中军;不到五百文(付现钱)者为下军。殿前司所属禁军骑兵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神卫军左右厢各四“军”军兵(每“军”员额2500名),军兵待遇一致,月俸料钱一贯(一千文),故总名“上四军”,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受任捧日军左右厢都指挥使,怀忠成为宋朝最高级军官之一。

开宝九年(976)春,宋太祖巡幸西京洛阳(宋朝为强化控制,在京城汴梁以外设立三个“陪都”,即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西京洛阳府,在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在今河南商丘,另以今陕西西安为京兆府,为特别重镇),怀忠跟随护驾。宋太祖生于洛阳,又认为“其地形势得天下中正”,很想把首都从汴梁迁往洛阳。但宋太祖的迁都之议,遭到了包括怀忠在内的几乎所有文武大臣、特别是当时已在汴梁建立势力、谋划在宋太祖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反对。怀忠找机会对宋太祖进言:“东京有汴水漕运,每年从江淮运米数百万石,城内城外数十万驻军都仰仗这些漕粮。陛下如果在洛阳,怎么才能运来这么多粮食?何况国库、武库都在汴梁,国家根本在汴梁安固已久,不可动摇。陛下如此急于迁都,臣实未见其利。”宋太祖很高兴地采纳了怀忠的意见。

《宋史》本传关于宋太祖“很高兴地采纳了怀忠的意见”的记载,与清代毕沅所著《续资治通鉴》所记大不相同。《续资治通鉴》记,宋太祖对怀忠等人的意见不以为意,直到赵光义出面,直接对哥哥宋太祖提出不宜迁都,宋太祖才在发出“开封无险可守,必须驻扎众多部队,多耗粮饷,百年之后,必然害国”的感叹后,不再坚持迁都。

但无论如何,作为宋太祖信任的大将,怀忠的意见,都应该对阻止宋太祖迁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怀忠等人的进言,宋太祖迁都之议得行,宋朝的历史,应该会重新写过,又是一番局面。

宋太祖迁都未成,回到汴梁不久,就在当年十月去世。宋太宗继位。时间不长,升怀忠职衔为遥领富州防御使,稍后又升其为侍卫司禁军步军都虞候、遥领大同军(治云州,今山西大同)节度使。宋太宗继位的第三年即太平兴国三年(978),又升其为侍卫司禁军步军都指挥使。但当年五月,怀忠去世,朝廷赠予他“侍中”荣誉职衔,并依“恩荫”惯例,录用他的三个儿子李绍宗等三人为皇帝侍卫“供奉官”。

《宋史》传后之“论”,对怀忠未做一字评价。但我觉得,这或许是撰者对怀忠过多地关注于他的武将身份,或者认为怀忠作为武将没有率领、指挥过大的战阵,更没有立过大的功劳,不值得给予专门的评论。但如果放宽一点视野,联系到怀忠向宋太祖进言,阻止宋太祖迁都对宋朝的意义,或许就会发现,怀忠还是值得说说。

小人物改变大历史,这样的事,也确实无数次地发生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