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记事·风物记·“扶仙儿”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故乡记事·风物记·“扶仙儿”

“地震”以后,泡里人们原来住的瓦房有的倒了,有的山墙裂缝儿,有的屋儿地下翻沙冒水,不能再住人儿,人们只得在外头宽敞地方儿搭了简易房住。过了一两年,人们缓过劲儿来,开始拆旧房,盖新房。在拆旧瓦房的时候儿,传出了很多传说儿,有的说哪家哪家拆墙的时候儿打墙上的暗洞里拆出了不少洋钱、“小宝儿”,有的说哪家哪家挖磉的时候儿挖出了长虫窝,那长虫“一大推挤挤攮攮地缠在一块儿,一抬筐一抬筐地抬出去不定多儿抬筐”,有的说哪家哪家为了盖房放长了不定多少年、几人粗的老树,锯到一半儿,竟打锯缝儿里往外流血,吓得人们不敢再放。

地震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震撼、伤害,地震刚过,又下了连续几天的大雨,“泡里”庄里外头发了半人深的水,正赶上那年“中央”又连续有几位大人物儿去世,人们害怕、茫然,知不道将来的日子咋过,过了一二年,日子有了起色,心气儿刚提起来一点儿,又有这些瘆人的传说传出,人们的心再次慌乱,一些已经被“破除”了二三十年的迷信的东西“沉渣泛起”,重又回到生活中。那几年,一种叫“扶仙儿”的神秘活动曾流行一时。

所谓“扶仙儿”,是说在黑间夜深人静的时候儿,有能“请神”的人,着筛罗子在桌子上筛一层薄薄儿的细面儿,上头架一个横架,架子上吊着一根儿筷子当笔,“请神”的人磕头作揖搞一番仪式,“请”来“神仙”,让两个人抬着架子,在“神仙”的指挥下移动筷子,在细面儿上写字儿,回答人们的问题。“神仙”写的字儿很简单,有的时候儿还兴是一句两句或一首诗词,字迹虽然连贯,却往往“横七裂八”,一般人看不清楚,只有字儿写完了,“神仙”离开,“请神”的人才能解释。

“请神”的人请儿来的“神仙”,有道教大神,比如“纯阳子”吕洞宾,“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但那几年,请儿来的“神仙”却多是一两位刚去世的大人物儿,这些由大人物儿迅速化成的“神仙”所“写”的字儿,也往往是他们生前广为人知的诗词,而经“请神”的人对照诗词含义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竟然“一说一个准儿”。人们在心里的疑问得到回答,“茅塞顿开”、惶惑释然之后,无不崇仰感叹:“哪哪哪就是哪哪哪呀!死了也是神仙,说事儿这么准!你别怪人家能当××!”

庄里人所说的“扶仙儿”,学名叫“扶乩(jī)”,《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一种迷信活动,一般是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互联网“360百科”介绍,“扶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扶乩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没有细沙,可用灰土代替。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圈上固定一支乩笔。扶乩时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术士制丁字形木架,其直端顶部悬锥下垂。架放在沙盘上,由两人各以食指分扶横木两端,依法请神,木架的下垂部分即在沙上画成文字,作为神的启示,或与人唱和,或示人吉凶,或与人处方。旧时民间常于农历正月十五夜迎紫姑扶乩。”“扶鸾时必须有正鸾、副鸾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记录二人,合称为六部(三才)人员。运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笔,而在默认的沙盘上,由鸾生执笔挥动成字,并经唱生依字迹唱出来,经记录生抄录成为文章诗词,最后对该讯息作出解释”,但“扶乩的可信度是存在很大的争议的。”——与之相比,庄里人的“扶仙儿”,忒不“正规”,实在是有点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儿,有“政治”课,简单讲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发展阶段和阶级、阶级斗争、剥削、剩余价值等概念,十几岁的孩子,知道啥叫“政治”、“社会”,更遑论“主义”、社会主义还带“科学”,但那时候儿脑子里盛的东西少,课听得囫囵吞枣,一些字词儿、概念,却深深地印在脑袋里,比如社会进步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并不是走直线儿,一往无前,在特定的时代,一些落后的事物儿、观念,会占据人的头脑,甚至成为被人追捧的主流儿。在十里八乡曾经流行的“扶仙儿”,大概也是如此吧!

————————

注:①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417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