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163·敦厚平易,不落井下石:吕余庆 吕余庆(927-976),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人,本名吕胤,字余庆,后因“胤”字触犯宋太祖赵匡胤名字中的“胤”字,就不再称名字,而把“余庆”改做名字。《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有传。 《宋史》本传记,吕余庆的祖父吕兖,曾任横海军节度使府判官,父亲吕琦,在后晋时曾任兵部侍郎。 余庆早年因父亲的“恩荫”,做了皇帝的侍卫“千牛备身”,后任开封府属官“参军”,升任管理户籍的“户曹掾”。后晋少帝石重贵的弟弟石重睿遥领忠武军(治今河南许昌)节度使,聘用余庆担任属官“推官”。 后晋灭亡,经后汉至后周,余庆升任濮州(治今河南范县濮城镇)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的属官“录事参军”。宋太祖赵匡胤遥领定国军(治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听说余庆有材,奏请周世宗,聘任他为属官“从事”。周世宗柴荣问赵匡胤:“是那个曾经做濮州录事参军的人吗?”当即任命余庆为节度使府属官“掌书记”。周世宗这样做,是因为曾在澶州任节度使,濮州是节度使府的辖地,所以了解余庆的为人。 后来宋太祖先后在滑州、许州、宋州任节度使,都带同余庆为幕僚。宋太祖肇建宋朝,把在地方担任宋州、亳州观察使府判官余庆召到朝堂,人们余庆为在自己身边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的侍从“给事中”,实任端明殿学士。后唐清泰年间(934-936),余庆的父亲吕琦也曾任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职务、官阶都和余庆相同,当时的人都为他们父子感到荣耀。时间不长,余庆担任了京城开封府知府。 宋朝建立之初的建隆元年(960),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阳节度使李重进先后举兵反抗宋朝,宋太祖两次亲征,都任命余庆担任京城留守司副留守。建隆三年(962),余庆升任户部侍郎。这年余庆的母亲去世,余庆辞去职务为母亲守孝。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宋朝平定据有今湖北荆州一带的“武平”政权,宋太祖特意任命余庆出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知州,后改任襄州(治今湖北襄阳)知州,后升职衔为兵部侍郎、改任江陵府(治今江苏南京)知府。不久召还朝廷,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朝攻灭后蜀,宋太祖任命余庆出任宋朝第一任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知府。当时成都地区盗贼四起,宋朝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约束部下。一天,成都药市刚开市,药商刚刚聚集,管理街市的官吏快马报告余庆,有低级军官“军校”酒后持刀抢夺商人物品。余庆立即将军校逮捕斩首,在街市示众,宋军才畏罪服帖,民间得以安定。事后,朝廷升余庆职衔为吏部侍郎。后余庆会朝,兼任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等职。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余庆与宰相赵普轮番掌管宰相所用“政事堂”印章,但不久余庆患病,给宋太祖上表,请求不再参与政事,宋太祖批准,余庆转任尚书省副长官“尚书左丞”。 开宝九年(976),卒,享年50岁。朝廷赠予他镇南军节度使荣誉职衔。 本传最后记,余庆敦厚平易,自宋太祖遥领节度使,余庆就是元从幕僚。宋朝建立,赵普、李处耘等人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但余庆非常恬淡地不以为意。不久,李处耘被贬黜,担任淄州(治今山东淄博)知州,其时余庆正好从江陵回朝,宋太祖委婉地向他询问李处耘所做的事,余庆依理为李处耘辨解、解释,宋太祖认为余庆说的是实话,于是对余庆更加信任,任命他做了参知政事。宰相赵普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身边的人争相诬毁赵普,只有余庆为赵普辨白,宋太祖的怒气稍稍消解,当时的人都称赞余庆是“长者”。 宋太宗至道年间,余庆的弟弟吕端做了宰相,宋太宗特别下诏,赠予余庆“侍中”荣誉职衔。 《宋史》传后之“论”说,吕余庆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多年幕僚,声名比赵普、李处耘低,宋朝建立,赵普、李处耘二人受到重用,余庆一不介意,其后二人先后被众人诬毁,余庆能为之辨白,与刘熙古、石熙载、李穆等人各有长处,辅助宋太祖治国,虽然在创业初期,朝堂却象承平时代一样有很多贤士,难怪宋朝国政一天比一天兴盛。 我觉得,吕余庆有行政才能,但《宋史》撰者却只论说他的为人,有独到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