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15·以“恩荫”得官为耻,多才多艺的文士:李宗谔 李宗谔(964-1012),字昌武,“宋太宗朝第一相”李昉的三儿子。《宋史·李昉传》后有附传。 附传记,宗谔7岁能写文章。 宋朝有一种优待官家子弟的“荫补”制度,亦称“恩荫”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中高级官员可以凭自己的身份请求子孙、门客、下属等“入仕”做官,“台省六品、诸司五品以上官皆得荫补”,宰相、执政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官员退休,“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可荫1人;官员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可多至5人;朝廷举行祭天大典、太庙祭典、皇帝诞节庆典,甚至官员因事向皇帝上贺表,也可以借机申请“荫补”,让自己的子孙做官。宗谔身为宰相之子,本可由父亲的“恩荫”做官,但是,宗谔却“耻以父任得官”,主动放弃“荫补”机会,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参加科考做官。宋太宗雍熙二年(985),22岁的宗谔考中进士,受任秘书省官员“校书郎”。第二年,宗谔向宋太宗献上文章,自我举荐,宋太宗读了他的文章,升任他为秘书省官员“秘书郎”兼国家藏书机构“集贤院”官员“集贤校理”、中书门下省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的官员“同修起居注”。此前,皇帝在“后苑”即御花园举行宴会,“集贤校理”没有资格“陪宴”,京官不准乘马进入禁宫,宗谔受任新职之后,向宋太宗提出应予允准,宋太宗批准,从此成为制度。 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升宗谔为“起居舍人”,并让他参与重修记录宋太祖一生事迹的《太祖实录》。 咸平二年(999)十月,辽国进犯宋朝,十二月,宋真宗北上大名迎敌,宗谔跟随,且向宋真宗上疏,建议“临军易帅,拔卒为将”,“有功者拔于朝,不用者戮于市”。 其后,宗谔升皇帝文字秘书“知制诰”、集贤院长官“判集贤院”。任职期间,宗谔曾向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发文,指出御史台的文件“不平空”,即向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省发送的文件违反了平级机构行文不应换行抬写衔、名的规定,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吕文仲发文反驳,宗谔回复坚持,往复再三。宗谔坚持认为,按照规定,御史台与中书门下省“不相统摄”,不受中书门下省的领导,是平级机构,所以行文也应平行,不应使用“上行文”的格式。为此,宗谔共写说明8篇。宋真宗得知,支持了宗谔的意见。 景德二年(1005),宗谔升任翰林学士。当年秋天,宋真宗准备在开封南郊举行祭天大典,任命宗谔为太常寺“大乐、鼓吹”两个部门的长官“判太常大乐、鼓吹”。此前,两个部门的“乐工”即演奏员大都以年资升迁,以致新递补的人员有的怀抱乐器却不会演奏。宗谔一向通晓音律,经对演职人员一一审定,上奏宋真宗开除了其中不称职者50名,并整修完善了乐器,更正了演职人员的职名,向宋真宗上奏20件利弊之事,宋真宗阅后很是赏叹。接着,又撰写了《乐纂》,献给宋真宗,宋真宗指示存入史馆。自此,太常寺演职人员每月按照宗谔所定制度、音乐练习2次。 当时祭神祠坛的围墙很多都不合制度,宗谔建议在其周围开挖深沟、栽植树木,以显示其与其他建筑的不同,又在其中建设、修葺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于斋戒的居室,原有的制度得以重振。其时恰逢辽国派来使臣祝贺宋真宗的生日“承天节”,宋真宗下诏任命宗谔为接待主官“馆伴使”,宗谔修改审定了自开封城郊迎接到辽使饮宴住宿等各种仪式。 大中祥符初年(1008),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宗谔跟随,因之改任工部中层官员“工部郎中”。二年,开始兴建“玉清昭应宫”,宗谔受任为“修玉清昭应宫使”丁谓的副职“同修玉清昭应宫使”。 三年,任根据官员的政绩、政务决定官员的仕途升迁或者转调的机构“审官院”长官“知审官院”。 四年(1011),宋真宗到汾阴(在今 山西万荣境内)祭祀“后土”,任命宗谔为“经度制置副使”,代理“后土祠”所在的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知府。礼成,宗谔“优拜”特别荣升高级谏官“右谏议大夫”。 其后,宋真宗曾召宗谔在“玉宸殿”宴饮,席间对宗谔说:“听说卿非常孝顺,宗族颇多,长幼和谐团结。朕继守太祖、太宗二圣基业,也如同卿之保守门户啊!”又说:“翰林,清高显贵之地,前贤经历,有很多旧事,卿父子为之,一定是众所周知了!”此前宗谔曾著有记录宋朝以来典章制度的《翰林杂记》一书,听了宋真宗的话,第二天呈献给了宋真宗。 宗谔专心研究典章仪礼,朝廷凡有创建增损,无不参与,修定了皇亲故事、武举武选按资历选官制度、宫门启闭仪制、臣僚导从、贡院制度,其他有关制度也多有裁正。 五年(1012),宋真宗下诏到真州(治今河北正定)迎接“玄武帝”圣像,丁谓为“迎奉使”,宗谔任副使。 五月,宗谔因病去世,享年49岁。宋真宗对宗谔的去世很伤感, 对宰相说:“国朝将相之家,能以声名自立,不落门第,只有李昉与曹彬两家而已。宗谔正在有望大用,不幸短命,太可惜了!”既给了宗谔家丰厚的丧礼,赐予宗谔继母银两,又录用宗谔的儿子、弟弟为官。 宗谔的父亲李昉曾任昭文、集贤、史馆“三馆”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之职,其后不几年宗谔再任,人称一时之荣,父子风流儒雅,藏书万卷;宗谔平日居家操行纯正,以对继母符氏孝顺闻名,二位兄长早逝,奉养嫂子、抚养孤儿恩礼兼尽,与弟弟宗谅尤其友爱,朝廷给予的封赏、荫补,必定先可着堂兄弟、侄辈,及至去世,自己的儿子还有没入仕的;勤于接待读书人,无论贤德之士还是不肖之人,都尽礼相待,奖励提拔后进,唯恐不及,读书人都敬仰、愿意接近他。浙江开化人程宿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18岁时考中状元,但30岁就去世,有一位弟弟没有别的亲人,失去依靠,宗谔为之向宋真宗上表,请求授予了官职。 宗谔善写隶书书法,有文集60卷,《内外制》30卷,曾参与修撰《续通典》《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诸路图经》,又作《家传》《谈录》,并广泛印行。 《宋史》传后之“论”没有对宗谔做出评论。 我们可以从附传所记宗谔事迹看出,宗谔少年有才,多才多艺,且少年时曾以沾父亲的光当官为耻,但宗谔在宋真宗朝得以发达,却主要是迎合宋真宗“东封西祀”、配合“五鬼”之一、奸臣丁谓所致。这不能不让人叹惜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