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54·才能突出,品质有缺:温仲舒 温仲舒(944-1010),字秉阳,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有传。 本传记,仲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授官“大理评事”,实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通判,经过两次升迁,以“秘书丞”官职实任汾州(治今山西汾阳)知州,但因事被“除名”,开除出干部队伍。不久,被起用为“右赞善大夫”,实任睦州(治今浙江淳安)通判。 端拱初年(988),仲舒入朝,以“右正言”官职实任史馆官员“直史馆”、掌京师官物支付事务户部“凭由司”长官“判户部凭由司”。三年,升“工部郎中”,实任皇帝侍从“枢密直学士”、皇帝侍卫机构“三班院”长官“知三班院”。秋天,彗星出现,宋太宗在便殿召见仲舒,回答咨询,仲舒认为,“国家平定北汉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宋太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仲舒的建议,赦免了河北地区的税赋。 淳化二年(991),仲舒升任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改同知枢密院事,成为宰执大臣。 四年,仲舒被罢免枢密副使职务,离开朝堂,出任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知州。此前,秦州的习俗是羌、戎等少数族杂居,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落,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出产优质木材的大洛门、小洛门砦(寨)一带被这些部落占,宋朝朝廷每年调动军兵采伐木材供给京城开封,必得向羌族花钱买道,但仍不免遭到抢夺,甚至杀掠,称为平民的灾患。仲舒到任后,率领部队一一巡视各寨,向少数族部落首领宣示威信,各部落主动献出土地,归属宋朝。不久,仲舒将内属的部落全部迁居渭河以北,建立堡寨让他们居住,以限制他们。当地百姓非常感激仲舒给自己带来的恩惠,画了仲舒的像拜祭他。 但有人却向宋太宗上,说仲舒“生事”,无事生非,宋太宗对身边近臣说:“仲舒曾在我身边,在枢密院任总理枢机密要之职,应当以安抚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何况这些羌人部落内属之前,一向居于渭河之南,土著已久,一旦强自实施自己的想法,迁徙这些羌人,有可能引起骚动,又要劳烦吾关右之民。”于是命令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知府薛惟吉与仲舒对调,让仲舒离开了秦州。 其后,仲舒连任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江陵府(治今湖北荆州)知府,加给事中。在任江陵府期间,宦官蓝继宗受命出使秦州,回京向宋太宗报告,仲舒在秦州任职时收到的少数族献地有很大好处——其后大洛门、小洛门二寨后来成为市场内陆,市场每年都能得到采伐巨木的利处。 宋太宗得报,将仲舒召回朝堂,任他为户部侍郎,不久,仲舒出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宋真宗咸平初年(998),仲舒升任礼部尚书官职,却被罢免参知政事职务,出任河阳府(治今河南孟阳)知府。一年多后,改任开封府知府。 五年,仲舒以开封府作为京城所在地,政务繁多,请求辞职,宋真宗批准他以礼部尚书“本官”兼任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不久,升刑部尚书官职,实任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知军,改河南府知府。 景德年间(1004-1007),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知州缺员,宋真宗认为太原是“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指示宰相向二人转达自己的想法,但二人都不愿意到并州任职。不久,仲舒任朝廷考核官员的机构“审官院”长官“知审官院”。 大中祥符二年间(1009),仲舒升任户部尚书。三年,任“判昭文馆大学士”,但任命刚下,仲舒就去世,享年67岁。朝廷赠予他“左仆射”荣誉职衔,谥号“恭肃”。 本传最后记,仲舒敏于应对政务,自担任右正言至枢密副使,都与寇准一同进升,时人谓之“温寇”。但仲舒从小与吕蒙正交情深厚,又在同一年考中进士,仲舒被贬退多年,后吕蒙正任参知政事、宰相,极力援引仲舒,仲舒被任用后,却反而攻击吕蒙正,官场人们议论起来都很鄙视他。 仲舒有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去世后,宋真宗怜悯这些孩子孤苦无依,就录用他们为官,给他们发放俸禄,供他们生活。 《宋史》卷后之“论”说,仲舒见举于蒙正,而反攻其短,其不可与郭贽辨曹彬之诬、王化基伸禹锡之枉同日而语也明矣! 我们从《宋史》本传也可以看出,仲舒虽然治政能力很强,但品质确实有缺。才德相济,是为贤人,以此衡量,仲舒实难称作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