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观近鉴宋朝人•259·勤政干练的地方官,不建言献策的枢密副使:张宏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远观近鉴宋朝人·259·勤政干练的地方官,不建言献策的枢密副使:张宏

张宏(938-1001),字巨卿,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有传。

本传记,张宏的高祖张茂昭,在唐朝任易(治今河北易县)、定(治今河北定州)二州节度使,曾祖张元,任易州刺史,祖父张持,任蒲城县(今陕西蒲城)令。张宏的父亲张峭,读书专攻《春秋》,参加一次科考没有考中进士,从此退居家园,不在参考,后唐天成年间(926-930),以“贤帅”后人的身份受任太常寺掌管音律的官员“协律郎”,官至平利县(今陕西平利)令。

张宏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受任“将作监丞”,实任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通判,后入朝以“太子中允”官职任史馆官员“直史馆”,升中书门下省官员“著作郎”,得宋太宗赐予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戴的红色官服、鱼袋,参预修传“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太平御览》,期间升任皇帝侍从“左拾遗”。

太平兴国六年(981),张宏出任峡路(治梓州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转运副使,就地升任“左补阙”官职,期间朝廷裁撤转运副使,改任遂州(治今四川遂宁)知州,以勤政、干练闻名。后入入朝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官员“度支员外郎”。

雍熙年间(984-987),宰相吕蒙正、李至、张齐贤、王沔举荐张宏文章、品行优良,朝廷改任张宏为“主客郎中”,实任史馆官员“史馆修撰”。几天后,以“本官”主客郎中充任皇帝侍从“枢密直学士”,宋太宗并赐予他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戴的“金印紫绶”。

后宋太宗在“便殿”即休息、宴饮的偏殿召见张宏,对张宏说:“成都重地,卿为朕镇之。”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去成都上任。但当张宏走到郑州(治今河南新郑),宋太宗又派人催促张宏回朝,升任他为“右谏议大夫”,实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张宏成为宰执大臣。

其时恰逢宋太宗亲自考试在“礼部试”即省试中未能考中的举子,命令枢密院发给这些人凭证,并对张宏说:“朕自登极以来,亲自选择人才,所得本事大的成为栋梁之才,小的也做了檁木椽子,卿与吕蒙正都被朕选中,大臣颇有阻挠。如果不是朕独断,怎么能现在的地步?”张宏忙给宋太宗叩头感谢。

当时宋朝正在征伐北汉,攻打被辽国占据的幽州,张宏居位枢密副使,却没有向宋太宗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御史中丞”赵昌言却多次向宋太宗上言边疆之事,宋太宗于是让张宏和赵昌言对调,改任赵昌言为枢密副使,张宏为御史中丞。

端拱初年(988),张宏改任“工部侍郎”官职,再任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991),张宏以“吏部侍郎”官职罢任枢密副使,不久改任吏部选任官员的部门“铨司”长官“判吏部铨”,实任代理开封府知府。宋太宗在便殿审核罪案,认为开封府监狱积压案件过多,下诏有关部门弹劾开封府官员,张宏等开封府官员给宋太宗叩头请罪,宋太宗才开释了他们。

五年九月,时为寿王的宋真宗出任开封府尹,张宏罢任,没有得到新的职务,只是有成就朝会的资格。

第二年即至道初年(995),张宏出任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潞州区)知州。二年,就地转任“尚书右丞”。

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加升张宏官职为“工部尚书”。

第二年即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张宏还朝,任考察官员的机构“审官院”长官“知审官院”、国家信访部门之一“通进银台封驳司”长官“知通进银台封驳司”。

二年,宋真宗因为给自己写密信的人众多,担心不能密信不能及时其呈送,命令张宏与名臣王旦共同担任国家信访部门“登闻鼓院”长官“知登闻鼓院”,其后,张宏再次到吏部掌官考察官员。

四年,张宏去世,享年63岁,宋真宗为之停止上朝,赠予他“右仆射”荣誉职衔,并派宦官为他办理丧葬之事,录用他的儿子张可久为大理寺官员“大理评事”,可道为太常寺官员“太祝”,可度为太常寺官员“奉礼郎”。

本传最后记,张宏循善恭谨,谨守职责,不求赫赫的声誉,多次担任显贵高官,未曾败事。

《宋史》撰者在张宏传后“论”说:张宏任枢密副使,当用兵之际,循常随俗,不建言献策,只是占着位子,赵昌言任御史中丞,却屡次上书讨论战事,宋太宗将两人对调。但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长,能让循常随俗,不积极建言献策的人担任吗?宋朝的政治混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