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82·屡次辞官,只愿在家奉养母亲:鱼崇谅 鱼崇谅(903-977),字仲益,祖先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后徙居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有传。 崇谅初名“崇远”,后为避讳后汉高祖刘知远名字中的“远”字,改名“崇谅”。崇谅小时候就能写文章,20岁被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聘为属官“从事”。其时恰逢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朝廷把相州建为“昭德军”,分魏博节度使所辖州县之半隶属昭德军。魏州人感到不便,昭德军节度使部下偏将张彦及帐下军兵叛乱,囚禁了昭德军节度使贺德伦,投附后来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崇谅跑回陕州。 后唐天成元年(926),后唐明宗李亶即位,秦王李从荣上表朝廷,经批准聘任崇谅为秦王府主管文字工作的属官“记室”。长兴四年(933)从荣被朝廷诛杀,崇谅因之被“除籍”,“开除出干部队伍”,流放庆州(治今甘肃庆阳)。清泰初年(934),移至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不久,因为朝廷准许李从荣归葬家乡,崇谅被放还陕州。三年(936),被起用为陕州“司马”。 后晋取代后唐,崇谅入朝,受任谏官“殿中侍御史”,凤翔(今山西凤翔)节度使李俨上表朝廷,经批准聘任崇谅为节度使府监察州县官员的“观察支使”。后崇谅押送凤翔地方特产进贡朝廷,经宰相举荐,留在朝堂,任“屯田员外郎”、皇帝的文字秘书“知制诰”。开运末年(947),契丹国主即后来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京城开封,被契丹人任命为宰相的张砺举荐崇谅担任了翰林学士。其后耶律德光北归草原,将崇谅留在了开封。 契丹北归后,后汉高祖刘知远进入开封,建立后汉,将崇谅所受契丹皇帝的“诏敕”全部要去,在朝堂焚毁,重新任命崇谅为“知制诰”,不久复任翰林学士,加官职为“中书舍人”。 乾祐二年(948),刘知远去世,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崇谅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到家乡近地任职,同时奉养母亲,朝廷任命他为保义军(治今河南三门峡)节度副使,遥领台州(治今浙江台州)刺史,按刺史标准发放俸禄。其时又逢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反叛后汉,朝廷兴兵征讨,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率军出征,崇谅主持后方,凡是供应军需、调发部队的事,都按期而办,附近参战的部队都很依赖。而当时崇谅的亲属全在凤翔城中,一年多后,凤翔城破,李榖为转运使,将崇谅家人数十口都保护下来,安然无恙。崇谅向朝廷请假,将家人从凤翔迎回陕州。 不久,著名文臣王仁裕被罢免翰林学士职务,经朝臣合议,请求后汉隐帝将崇谅召回朝堂,复任翰林学士。 广顺元年(951),后周太祖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发出的诏书、文件很多,都是崇谅起草,郭威加升崇谅官职为“工部侍郎”。其时朝廷加封镇守兖州(治今山东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的“封邑”,而慕容彦超已有反意,但朝廷还是任命崇谅为使臣,前往兖州赐予慕容彦超“官告”即任命书,对慕容彦超加以慰抚。 其时又有很多人向朝廷进献治国策略,崇谅从兖州回朝后,朝廷命崇谅到枢密院对献策之人进行考试,确定其升降用否。 其后,崇谅再次以母亲年老、想回乡里为由,向朝廷请求辞职。郭威下诏,给崇谅长假,并赐予他母亲衣服、缯帛、茶药、铜钱,假满百日之后,又指示本州每月给钱3贯,米面15石。 不久,朝廷升任崇谅官职为“礼部侍郎”,复任翰林学士,郭威并下诏,令崇谅侍奉母亲一同到京城。崇谅再次上表,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在家乡侍候母亲到老,郭威下诏宽慰了崇谅,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崇谅最终没有到京城赴任。 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去世,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当年四月,柴荣亲征北汉,召崇谅随行,但当柴荣进至高平(今山西高平),崇谅尚未到达,翰林学士陶谷找机会对柴荣进言说:“鱼崇谅逗留不来,有观望成败之意。”柴荣因之对崇谅颇为猜疑。而当崇谅接到柴荣召他随军的诏书,又上表陈说母亲的病情,请求留在家中,柴荣下诏,予以批准。 其后直到宋太祖建立宋朝,至宋太祖去世,崇谅一直在家奉养母亲。 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继位,下诏授予崇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官职,并批准他退休。 一年多后,崇谅去世。 《宋史》传后之“论”说,崇谅侍奉母亲孝敬至极,反而遭到谗言毁谤,辞职回家后不再做官任职,终身在家奉养母亲,最后受到皇帝诏书褒扬赞美,足以激励有善心、善行之人。 我则以为,崇谅固然孝心至诚,但他的屡次辞职,辞职后拒绝再任职,或许也有经历五代乱世,厌弃了难言“忠义”的浮沉宦途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