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97·阴险邪僻,挟才以为恶的小人:侯陟 侯陟(陟音zhì,?-983),淄州长山(在今山东淄博市区西北部)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有传。 本传记,侯陟在后汉末年(950)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明经科”(明经科,宋代科举考试之一“科”,分“通二经、三经、五经”三种,考试“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合格者“出身同于进士”)进士。 后周建立之初即广顺初年(951),侯陟为秘书省试用官员“试校书郎”,出使“西州回鹘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即“高昌国”),任协助“信使”即正使工作的“判官”,回国后实任雷泽县(治今山东鄄城县彭楼镇)主簿。后经“司门员外郎”姚恕4次举荐,改任襄城县(今河南襄城县)令、汝州(治今河南汝州)防御使属官“判官”、襄邑县(治今河南睢县)令。 宋朝建立的第一年即宋太祖建隆初年(960),侯陟改任冤句县(治今山东菏泽西南)令,以清廉、强干闻名。二年,升官职为“左拾遗”,仍任冤句知县。时任彰信军(治曹州,今山东菏泽)节度使袁彦颇为不法,侯陟向宋太祖上奏章揭发,袁彦上表自言无罪,宋太祖没有追究袁彦。 四年,朝廷指示侯陟兼管本县驻军,不久,升任他为“淮南路(治今江苏扬州)转运使”,宋太祖且赐予他五品以上官员穿的红色官服、黑银带,升其官职为“右补阙”。 乾德三年(965),侯陟升官职为“侍御史”。第二年入朝,改官职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所属“度支部”官员“度支判官”。其时朝廷议论让他以左司员外郎“本官”到尚书省任职,但他却被改官职为“度支员外郎”,仍任度支判官。 开宝五年(972),复改官职为左司员外郎。六年,任吏部考察、选用官员的“吏部铨”长官“权判吏部铨”,不久,宋太祖赐予他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的金印、紫绶带。十二月,宋太祖下诏,命令侯陟与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祐等同任科考副主考“同知贡举”,但还未住进“考院”,就受命出任扬州知州。其时恰逢宋朝出师攻伐南唐,侯陟率扬州部队在“宣化城”(在今江苏南京六合区)打败南唐军千人。 但时间不长,侯陟被部下举报,朝廷将侯陟追回京城。侯陟揣度自己理亏,就哀求当时很受宋太祖信用的翰林学士卢多逊,请其帮助。卢多逊一向与侯陟交好,为侯陟做了谋划。当时宋朝攻伐南唐未能取胜,宋太祖产生了厌战想法,而且南方正是暑热,有军兵因发生疫病而死,正在讨论休兵,以图之后再战。侯陟刚从扬州回京城,知道南唐京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情况非常危急,卢多逊指点侯陟,赶紧以前方战况有变化为由求见宋太祖,报告情况。当时正患病的侯陟听后,命人扶着自己入宫求见宋太祖,且在宋太祖办公的大殿外高声说:“南唐平在朝夕,陛下奈何欲班师,希望急速攻取!臣若误陛下,愿陛下诛杀臣的父、兄、子'三族’。”宋太祖听见侯陟大喊,让身边人离开,召侯陟进殿,单独问他情况,听完后改变了休战的想法,并赦免了侯陟的罪过,让他复任“判吏部铨”职务。 宋太宗继位为帝的太平兴国初年(976),升侯陟官职为“户部郎中”。但时间不长,有候选官员假冒之事案发,供词牵涉到侯陟。吏部负责审核官吏档案和政绩的机构“南曹”官员雷德骧准备上奏宋太宗,弹劾侯陟,侯陟得知,到偏殿拜见宋太宗自首,宋太宗让侯陟离开朝堂,出任“河北路(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转运使”。 四年(979)四月,宋太宗亲征北汉,侯陟受任“太原东路转运使”。六月攻灭北汉后,宋太宗率军转攻辽国据有的幽州,但在高粱河(在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大败,宋太宗退到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命令侯陟先回京城开封,征集、供应军需。其后宋太宗回到开封,根据侯陟的功绩,升他的官职为“左谏议大夫”,实任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代理长官“权御史中丞事”。 五年,侯陟再任“同知贡举”。但这年原宰相赵普回朝,侯陟颇为忧心愤恨。宋太祖开宝年间后期,赵普任宰相,侯陟的好友卢多逊攻击赵普,想将赵普拉下相位自己接任,侯陟曾向宋太祖上书,揭发赵普的短处。 六年,宋太宗在开封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完毕,升侯陟官职为“给事中”。七年,“三司”长官“三司使”王仁赡被降职,宋太宗又任命侯陟与另一官员王明同任三司长官“同判三司”。 八年(983),侯陟去世,朝廷赠予他“工部尚书”荣誉职衔。 本传最后记,侯陟有行政才能,但性情狡诈奸猾,好进升官职,善于为权贵做事,取巧中伤他人。宋太祖曾召见刑部郎中杨克让,给杨克让赐坐谈话,且告诉杨克让准备重用他。侯陟素来忌妒杨克让,探知这件事后,趁着向宋太祖奏事、宋太祖问他是否认识杨克让,诬陷杨克让说:“臣与克让关系很好,了解他的才识,是品学兼优的人。但最近听他自说圣上许诺重用他,买了很多白银制成酒器享用,臣颇为奇怪。”宋太祖听后很生气,很快让杨克让离开朝堂,到地方任职。侯陟就是这样阴险邪僻。 《宋史》传后之“论”说,侯陟的行政才能适合使用,缺点在于气量狭小、刻薄。 在我看来,《宋史》撰者对侯陟的评价未免过于宽宏。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侯陟不正是“挟才以为恶”的“小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