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卫混混儿文化持续百年,形成歪风邪气,至今说话办事仍有遗风

 黎泓君 2022-07-15 发布于天津
图片
混混儿站笼
天津混混儿,是个说不完的话题,这回咱们就讲讲,为什么天津卫出混混儿?追根溯源,天津的混混儿可以上溯到六百多年前。明代,天津设卫筑城,主要是驻军,当官的都是武官,不怎么读书,没有文化,擅长舞刀弄枪,带兵打仗。天津百姓大多是官兵和家属,还有少量农民、渔户,所以这个城市的原住民,最早都是移民来的粗人、武夫,这些人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对来说也是简单粗暴,能动手就不吵吵。
到清代中叶,天津卫的漕运、盐运发展起来,九河下梢到处都是水陆码头,有钱人多了,读书识字的人也多了,但毕竟也是少数,城中的主流大众,还都是靠卖力气混饭的贩夫走卒。
那个时代没有机器,码头装卸靠人力,脚行兴起,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有四大脚行,叫做“四口儿”;关上、关下,这是说北大关一带;老老店、季家楼,这是老龙头火车站,也就是今天天津站这块儿,都有“把店的”脚行,各方势力割据,划分地盘,各霸一方。脚行的搬运工都是莽汉,没有认识字的,一旦发生摩擦,那就直接抄家伙,有什么算什么,棍棒、扁担、扎枪、大刀片、斧头帮、砖头瓦块、卖肉的刀、做买卖的秤杆子……,谁也不含糊谁。
图片
图片
《神鞭》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就有那市井无赖游民,霸占一处空房子,同居伙食,称为“锅伙”,自称“混混儿”。干什么呢?把持行市,闲逛街头,扰害商民,招猫逗狗,惹是生非。这些混混儿的装束都差不多,歪戴帽子,身穿青色裤褂,不扣纽扣,斜披着青洋绸长衫,脚穿蓝布袜子、绣花鞋,头上的发辫蓄着大绺假发,显得又粗又黑,为了说明身强体壮。说起话来提眉横目,摇头晃脑挑大拇哥,走路摇摇摆摆,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
混混儿锅伙之间,为了抢地盘,扩大势力范围,早期主要是打群架,定规好时间、地点,呼朋唤友,把各自认识的玩儿闹喊来,那些人也乐于掺和,这叫“充光棍”,事主备好铁尺、斧把、竿子、鸟枪,甚至砖头,大锅烧开的开水……见面之后必然要比划,不顾生死,但也害怕出人命官司,那就会惊动了官府,吃不了兜着走,谁也得不了好儿。
慢慢为了降低成本,把损失减到最低,但又要决出胜败,演变成玩死签。所谓玩死签,就是跟自己过不去,靠自残吓唬住对方,让对立面知难而退。比如说,拿刀往自己身上戳,把手指头切下来,或者是把眼珠子抠出来当泡踩……反正就是在不致命的前提下,对自己越狠,落得残疾越重,越能把对方叫呲。
图片
老混混儿
最热闹的是下油锅。比方说两拨势力抢码头,支起一口油锅,加劈柴点火,把锅烧热了,一边找出一个混混儿,手伸进滚烫的油锅,把里面的铜钱捞出来,胳膊瞬间就炸熟了。这算轻的,顶多废一条胳膊。更狠的是跳油锅。在大街上支起十几口油锅,都烧得滚烫,两边人马对峙,这拨人出一个混混儿,毫不犹豫往油锅里跳,滋啦啦瘆人的声响,油星子乱溅,一股青烟升腾,人炸熟了,骨头捞上来拿油布一裹,这叫“炸果子”,此后锅伙每个月都要给这个混混儿的家属一份钱,只要锅伙不倒,就有这份钱。
一般来说,只要有一方,有人跳了油锅,另一方肯定就认怂了。如果死乞白赖不认怂,那就也出人,接着跳,一个对一个,哪边出不来人了,哪边就栽到泥儿里了。
图片
天津老照片
有些单干的混混儿,跟要饭的差不多,找一家商号,进去讹钱,掌柜的要是不给,那就热闹了,把自己的脸皮拿钉子钉到门框上,堵着大门,买东西的谁还敢往里走?只能给钱了事。还有跳宝局子、割肉赌钱更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挨打不能还手,不许出声喊疼,叫做“卖味儿”,倘若忍不住喊出“哎呀”两字,对方立刻停手,这人便算栽了,白挨一顿打不说,以后在街面上也抬不起头来。
这类人也有他们的生活信条,那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太穷,祖祖辈辈都是社会底层,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读书上学的条件,又不愿意卖力气干活挣钱,只能凭着胆量、气力、话茬子谋个活路。从清代乾隆末年一直到光绪初年,混混儿文化持续了将近一百年,在天津城形成了一种歪风邪气,甚至延续至今,仍有混混儿遗风。(文:何玉新)
图片
天津老城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