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尔克斯 图片来源:ABC NEWS 如果评选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小说开篇,你会投票给哪一部? 在知乎等平台的相关话题下,呼声最高的一般都是这句: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不过,对很多人来讲,对它的出处《百年孤独》的了解,可能并不会比这句话多出太多。 ![]() 其中,一部分人对它不感兴趣。 还有一部分人感兴趣,却在翻开后又很快合上,默默给了个「差评」,吐槽看不下去。 那么,为何这些读者会给这部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差评」? 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姓名非常凌乱,很多读者弄不明白谁是谁,越看越晕,只能弃书。 然而,如果出于人名原因而错过这样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其实非常遗憾。 因此,我们请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毛频老师,谈一谈《百年孤独》究竟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读,可以读出什么。 以下内容,由知鸦通识对毛频老师的采访整理而成。 01 / 如何阅读《百年孤独》?很多读者会觉得《百年孤独》中人名很多,而且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一直在重复,令人头晕。 我在上课时会建议同学们,阅读时可以在旁边放一个笔记本。 每看到一个家族中的人物,就将他记录下来。第一代出现了谁,第二代出现了谁,第三代出现了谁? ![]() ◎ 《百年孤独》(范晔译)人物关系图。 慢慢列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名有规律。例如男性,只有两个名字: 一个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一个是奥雷里亚诺。 马尔克斯为了不造成太大的混淆,在命名时会把后代命名为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或奥雷里亚诺第二。 如果你还是觉得我在绕口令,感觉记不住的话,其实也不要紧,可以接着读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马尔克斯压根没指望读者能严格区分他们。 他之所以如此重复命名,其实只是想说,世界上的男人只有两种: 一种是有理性的。 另一种是膀大腰圆、光有力气,没有头脑的。 此外,你也可以把《百年孤独》当成一个片段性读物。 你不一定非要连续地读完它。今天看到第五页,感觉看不下去,明天不一定非得从第五页继续看,可以先翻看有趣的部分。 如果看着看着,有些地方感到难以理解,或者有大段描写感觉无趣,那就跳过它,继续往下看。 总之,我并不建议大家一定要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百年孤独》或其他文学作品,用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去阅读,是最好的。 因为,文学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其实就是与我们一起度过一段时光。 这也是马尔克斯与很多作家写作的初衷所在。 阿斯图里亚斯曾跟他的孩子说: 「你感到无聊吗?如果无聊的话,就去看小说。如果看了小说还觉得无聊,就去找一张纸,找一支笔,自己写故事。」 ![]() ◎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 - 1974),危地马拉小说家、诗人,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总统先生》《玉米人》等。 所以,很多作家会觉得,无论是写故事,还是读故事,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化一些,没有什么别的目的或重大意义。 / 02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指什么?当然,我们在阅读后常常会有思考,会好奇一些问题,比如有人就问过我: 「百年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马尔克斯为什么要写一个如此魔幻的故事? 我认为《百年孤独》的孤独,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 马尔克斯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经过了很大努力,可最终还是一无所成。 ![]()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去处,也没有来路。 一个人可能往前走了很长的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不清楚目标在哪里,只是走了很远。然后回头一看,发现自己也找不到来路。 这是一种孤立无援、没有方向,又进退两难的孤独。 这点,通过《百年孤独》中角色的名字就能窥见。 前面说过,书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在小镇马孔多存活了100多年,历经七代人。家族中很多人的名字却完全一样。 这意在表明,布恩迪亚家族虽然一直在繁衍,看起来一直在走,但好像又哪里也没去,什么都没变化。 就像家族里一位女性乌尔苏拉感叹的: 「和奥雷里亚诺一个样。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一直「转圈」,正是《百年孤独》的核心。 这种转圈,也体现在极为有名的开篇上。这个人尽皆知的开头,其实只是上半句。在小说的中间,还有下半句: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榻上,奥雷里亚诺第二将会回想起那个阴雨绵绵的六月午后,他走进卧室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可以发现,它们的结构类似,都是站在「现在」眺望「未来」,然后从「未来的死前一刻」回到「过去」。 这使得整个作品成为一个循环,给人更强烈的震撼,转圈的循环周而复始,人们在向前走,却不知道会通向哪里,甚至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来路,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样。 但是,除了继续往前走,可能继续打转,也可能找到出路外,并没有别的选择。 当然,这样的孤独并非平白无故出现。 《百年孤独》的故事,与哥伦比亚的过去息息相关。 按照文学评论界的解读,马尔克斯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第七代人出生后很快被蚂蚁搬走)的故事,在影射整个哥伦比亚的血泪史。 ![]() 一般读者对此可能感到奇怪,似乎阅读中并未看出时代的血泪。 的确,对于不了解哥伦比亚与拉丁美洲历史的人来讲,很难看到隐含的背景,看到的更多是荒诞的故事。 例如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参加过32次起义,全部失败。 这令人无语。这个人参加32次起义,每次都失败了,一点长进都没有,他到底在做什么? 还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 他目睹了机关枪对广场上罢工的三千多名工人进行的屠杀后,作为幸存者上了一辆火车。 等到中途从昏死中醒来,他激起一身冷汗,发现周围全是死尸。原来,他上的是运送屠杀后的尸体的火车。 如果不了解哥伦比亚的历史,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恐怖片场景,或许会觉得十分离奇,上了这样一列火车,火车上装满尸体,有些超现实。 而实际上,如果回顾哥伦比亚近100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就是哥伦比亚的现实。 内战不断,敌友不分,动荡不已。 哥伦比亚在1810年前后,第一次爆发大规模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逮捕了新格拉纳达总督,宣布哥伦比亚独立。 ![]() ◎ 新格拉纳达是18世纪西班牙在南美洲北部的殖民地名称,主要涵盖今天的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各地代表组织国会,成立新格拉纳达联合省政府,并宣布独立,但有的省不愿承认联合省政府。 于是,1812年底,哥伦比亚于争论中爆发内战。 内战持续数年。等到1815年,西班牙远征军又抵达新格林纳达联合省,推翻了联合省政府。 1819年,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率领的起义军才最终击败西班牙殖民政府,彻底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 ◎ 1819年,博亚卡之战,玻利瓦尔解放新格拉纳达的决定性战役。 然而,这并未给哥伦比亚带来长期和平。之后,哥伦比亚依然内战不断。 哪怕到了20世纪,自由党、保守党和游击队之间的纷争,依然造成国家动荡。 一个先与殖民者作战,后又长期爆发内战的国家,民众的生活可以想见,起义、屠杀丝毫不罕见。 混乱甚至令哥伦比亚人很多时候分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有可能你与某个人今天是朋友,你们一起喝酒吃肉。 明天,因为什么事件,他就拿着枪冲到你家里,说你必须得死,甚至可能他都说不清要杀死你的理由。 类似的情况,在《百年孤独》当中也有体现。 奥雷里亚诺上校某天下令,将他的战友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送到革命军事法庭审判,法庭最后判处马尔克斯上校死刑。 奥雷里亚诺的母亲拼命反对,认为他是在胡闹,说: 「我知道你要枪毙赫里内勒多。我怎么做也拦不住。但是我告诉你:我以我父亲和我母亲的骨头发誓,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名义在上帝面前发誓,我只要一看见他的尸体,不管你在哪儿都会立刻把你揪出来,亲手杀了你。」 很多读者会觉得,奥雷里亚诺很荒唐,甚至是一个完全没有节操、丝毫不顾念朋友间友情的人。 可这是哥伦比亚历史的真实写照。 ![]() ◎ 1948年,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暴动后的场景。 因此,《百年孤独》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血泪史,只是不知情者不理解,而将其视为一种无稽的笑话或传说,用「魔幻」来形容它。 但其实,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本质是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魔幻只是一个修饰语。 / 03 /如何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