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志勇:缅怀苏东坡 快乐度人生

 眉山阿勇 2022-07-15 发布于湖南

缅怀苏东坡    快乐度人生

苏志勇(东坡公卅八世孙)

2022-7-15

当我看到民国七年绥宁《苏氏宗谱》记载的世系,方知绥宁苏氏均系苏东坡的后裔子孙。2018年8月22日,笔者仰慕先祖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三苏祠。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笔者先后参观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期对千古名人苏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苏轼博学多才,且多才多艺,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北宋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的诗,和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成就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和辛弃疾,合称“苏辛”,是公认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散文,和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之美誉,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书法,苏、黄、米、蔡,在北宋四大家中排名第一;他的绘画,擅长画枯木、怪石和墨竹,被认为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的三大派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中国乃至亚洲入选世界“千年英雄”十二大名人之一。

  

  

  



从介绍获知他的人生简历,苏轼乃四川眉山人,自号苏东坡,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门前万杆竹,堂上四库书”的书香门第。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学有抱负,从小就立下“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的雄心大志。嘉佑二年(1057年)他参加礼部考试,以题《刑赏忠厚之至论》,阐明了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治国理念。发榜当取第一,因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忍痛割爱把它改成了第二名。复试,以“春秋对义”获第一名震京师,而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复杂而又曲折。

  

  

  

  

  

苏东坡一生际遇坎坷。 他从政40余年,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他的一生担任过30多个官职,辗转奔波于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轼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外放33年,被贬逐12年。

  


第一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时苏轼42岁,驻黄州五年。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于徐州治理黄水之后,诰下,赴湖州任知州,进《谢上表》抒写个人忠耿之情。岂料朝中奸臣却从《谢上表》和诗词文章中断章取义,污蔑苏轼“愚弄朝廷”,引发“乌台诗案”。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讥讽文字”、“愚弄朝廷”等莫须有的罪名于湖州被拘捕,20天后在汴京入狱。奸臣逼讯迫害,苏轼据理相争,抗辩不屈,幸由贤臣保释,神宗醒悟,终于元丰二年腊月二十九日结案,从轻发落,苏轼被贬谪黄州做团练副使

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黄州这块土地,就以乐观豁达的情怀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并写下了“长江饶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苏轼定居于黄州的定惠院,经过短暂的茫然之后,他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出入自若,随缘自适他脱下文人长衫,换上布衣芒鞋,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为改善伙食,他还研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即使贫困艰辛的日子里,他依然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此间他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即使被贬,他仍然保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

第二次被贬至广东惠州,此时苏轼57岁,待在惠州三年。苏轼旷达任性,天生就不善于政治上的投机钻营,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官场,总是被压抑、攻击、排挤。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苏轼迁官十分频繁,很多时间奔波浪费于更职任途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其意是继承神宗朝的施政方针,朝廷“新党”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苏轼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讥讽先朝”的罪名,被革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及定州太守之职,贬谪英州。苏轼没有气馁,坦然面对。他将大部分家眷交与长子苏迈,自己带着其余家眷由定州启程,择陆路顺定临驿道而行。在启程的路上,一路风沙,举步维艰,沿途见到的是百姓逃荒要饭,尸横遍野凄凉景象,苏轼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为官为民的一腔热血换来此刻这般境遇,顿时百感交集。经过半个月后行程到安徽当涂,在这里又接到朝廷降官诰命,左承议郎,责授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个诰命对苏轼再一次贬官,无疑给苏轼又一次的打击。苏轼仍然坦然面对,星月兼程,赶往惠州。

 惠州属瘴疠之地,生活环境恶劣,但沿途的艰难却反而历练了苏轼更加坚强,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留下了“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罗浮山下四时春,庐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惠州,苏轼虽然身背罪责却积极倡导筹建惠州东、西新桥;修筑惠州西湖长堤;引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入广州,使全城百姓同饮甘泉。为了这些工程,苏轼慷慨解囊,并捐其珍贵犀带相助,还动员弟弟苏辙捐出史夫人所得的内赐金钱数千等等,他不管在何地,都积极处事,心系民众。在惠州他失去了日夜陪伴他的爱妾王朝云,这又是他人生中的一大痛。驻惠州4年,他写下了160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歌咏惠州风物,惠州也因此得以扬名天下。

  


第三次被贬至海南儋州,此时苏轼60岁,在儋州四年。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搬入在惠州新建的白鹤新居,即兴作一首《纵笔》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京城,当朝宰相章敦对他的“春睡美”耿耿于怀,于是借追杀元佑党人之机,下诏将苏轼再贬到海南儋州。目的就是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儋州气候恶劣,海风甚寒,山中多雨雾,林木生阴翳,空气燥湿, 病毒蔓延。古称“南荒”,是一个极为落后荒凉的地方。带着三子苏过渡海南行至儋州,苏轼的到来犹如文化的使者,为蛮荒之邦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当地人祖祖辈辈都饮用河水、坑水,瘟疫流行,百姓多死于瘴毒。他教化当地人讲究卫生,带领他们掘土挖井,改饮地下水,改变生活条件。为拯救民,他为百姓采药治病,倾尽了自己的所有。

  生活在儋州困境中的苏轼并没有自暴自弃,而且是挺胸做人,他亦一面和陶渊明的诗,一面潜心做学问、写文章。他在这里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同时,他还开学堂办书院,将终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琼州后学。苏轼与儋州的黎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他遇赦北还时,琼州百姓挥泪挽留,倾城相送,依恋不舍。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诗曰:“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是饱受谗言所害,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新旧党的排挤和屈辱。 在一段段艰辛的贬谪路上,苏东坡却始终能挺直脊梁,笑看荣辱得失,心系民众,心胸坦荡,将往日的怨恨揉于心尖,化为笔墨 用旷达之心铸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所说——苏东坡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世上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学习他的人生态度,可得超脱;学习他的生活态度,可得趣味;学习他的艺术态度,可得境界。

在眉山参观完后,让我对东坡先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之相比,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挫折可以说微不足道,看过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我的心释然了,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能消极怠世,自暴自弃,要微笑面对生活,挺直脊梁做人。最终笔者醒悟做人之真谛,忍不住作诗一首《赞苏东坡》,让东坡精神永存!

千古名人苏东坡,

人生道路坡折多。

纵有千般苦与泪,

也能化作诗歌。

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只要读懂苏东坡,

处世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