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壶,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清代的执壶 唐代 白玉蕃人执凤头壶图案带板 执壶,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形制变得多样化,造型复杂,题材丰富。到了清代,由于之上到下喜玉、爱玉,在实用器物中不乏玉执壶的身影。 明清两代那些精美的玉执壶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青玉执壶,明 高23.2厘米,口径5厘米 ,足径6.4 X 8.4厘米 青玉略灰,有褐斑。鱼粱,S形执柄上端粘嵌小圆钮。两腹心形开光内分别镌刻阴线双钩“福”、“寿”二字。器底清代加镌隶书“嘉庆年制”款。 与此相类的执壶造型在明初金器上即已出现,并一直沿用至清,盖钮和执柄上端小圆钮间通常系以金链。此青玉执壶的造型当仿自金器。 玉八仙纹执壶,明 通高27厘米,口径7.8-6厘米,足径8.2-6.5厘米。 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 :“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 明代,金托玉执壶 通高25厘米、口径5.3厘米、盖口径4.4厘米、盖高6.8厘米、足径7厘米 青白玉质,夹有绺裂纹。壶细长颈,腹稍扁,倒龙首细流,耳形把,覆盆形盖顶上圆纽套以活环与把相连,椭圆形圈足。壶腹凸起桃形开光内阴刻“寿”字,左右对称刻有“卍”字。并以花卉纹相托。玉壶配以椭圆形金托。 明代,青玉婴戏图执壶 高12.3厘米、口径3.8~6.1厘米 玉"万寿富贵"纹执壶 明 高36.5厘米、口径13.4×10厘米、底径11.5×8厘米 青白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纹。体呈八棱扁形,附盖,壶口为子母口,束颈,斜肩,长腹,撇足。兽首吞流,流与颈间镂雕一螭龙相连,流底与壶胫部攀附一镂雕螭龙,壶柄顶部与壶口之间镂雕一螭龙纹。壶盖琢 "寿"字纹及莲花纹,盖顶纽部琢透雕龙纹,龙纽下部与壶胫之间连一条由39个椭圆形小环组成的长链。壶口沿绘一周回纹,颈部绘莲花纹,腹部绘莲花纹和莲瓣纹,壶体两面分别篆刻"万寿"、"富贵"二字。 此件执壶原为清宫旧藏,系整料雕琢而成,器体高大,设计精巧,图文以"福寿"为主题,是明代后期典型作品,为明代宫廷用器,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明代,青玉竹节式执壶 高12.4厘米、口径8.5厘米 明代,青玉莲瓣壶 通高16.1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6.9厘米 玉龙凤纹执壶 明 通高15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4×3.2厘米 青白玉,局部有灰褐色沁。带盖,壶直口,细颈,长弧腹,椭圆形圈足。壶腹部琢刻龙凤纹,腹一面饰双龙纹,阴刻大龙和小龙,周围饰云纹,腹另一面饰双凤纹,阴刻大凤和小凤在云中穿梭,凤尾部较长,肢体上刻有茸茸细毛。壶一侧雕兽吞式流,上面饰云纹,壶另一侧有兽吞式柄,柄顶端有一桥形系。足外壁刻绳纹一周。盖为半圆形,兽纽,镂空雕刻,盖面阴刻四朵缠枝荷花纹。壶造型秀美,制作精巧,采用减地隐起阳纹与阴刻相结合的技法,龙凤纹雕刻较为精美,纹饰流畅。明代玉壶壶盖上的纽多为兽形、龙形或人形纽。 明代晚期 白玉云鹤纹小壶 通盖高12.7厘米、腹径4.4厘米 青白玉,质坚细润。由壶体和盖组成,盖上立雕一鸳鸯为纽,尖喙处有一小孔,以排列整齐的短阴刻线示羽毛。壶体圆,斜肩,鼓腹,子母口。壶的肩部浮雕两个兽面,但阴刻六只飞鹤,腹部减地阳起四尾鲤鱼在浪花中浮游。壶底雕琢成漩涡状,三个小涡纹为足。饰明代早期玉作的典型作品。 玉执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品,样式极多。将三只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了玉器,陶瓷、青铜器和绘画中往往亦以三羊作饰,俗称“三阳开泰”。古时“羊”通“阳”,据《易经》记载:“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后人因“阳”、“羊”谐音,用三羊喻三阳,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多用于岁首祝颂之辞。 清代玉执壶形式较明代增多,有羊首壶、凤首壶、僧帽壶、瓜棱壶、多穆壶等。其中柄、流、鈕盖新颖别致,工艺精美,壶体规矩,多琢有花卉鸟兽等图案。 白玉三羊执壶,清 通高10.2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6.5厘米。 执壶白玉质地,玉如凝脂,洁白无瑕。壶体为圆形。腹部一侧雕壶柄,另一侧凸雕羊首为流,羊昂首,张口,口部即为壶嘴,脑后双角与壶身相连。壶肩部另凸雕二羊首。盖顶有圆形纽。 青玉凤柄执壶,清 通高22厘米,口径4.9-5.7厘米。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青玉瓜棱执壶,清 高26.7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7厘米 壶青玉质,圆口,圆盖,长颈,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莲座式足。壶肩琢一周缠枝花纹,壶嘴处嵌一金圈装饰。此壶玉质莹润,工艺精细,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现于汉地,首见于清乾隆时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注重选材用料,讲究造型变化,成器胎薄体轻,装饰纹样繁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其对清宫玉作和民间玉肆的琢玉技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玉执壶 清 通高14.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7厘米 白玉,带盖。壶子母口,短颈,长弧腹,平底,四足。壶体光素无纹,一侧有兽吞式 流,流下为兽面卷云鼻,流两侧刻成飞翼状翅,紧贴于壶上腹及肩部。壶体另一侧有把柄,雕刻成卷云状。盖纽为花蕊形,中部为花蕊,四周为花瓣,盖面呈弧形,光素无纹。玉为新疆和田日玉,玉质光洁荣润,没有丝毫杂质,十分纯净。壶体造型精美 雕刻圆润 流畅,纹饰精美工巧,雕刻规整工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为清宫旧藏,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 清中期,和田玉活环凤柄执壶 高17.9厘米、口径5.6~7.6厘米、长10厘米 清中期,和田玉三鸠纹执壶 高11.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3.5厘米 清中期,和田扁圆式执壶 高12.6厘米、口径3.3~4.6厘米 清中期 和田玉葫芦式执壶 高20厘米、长15厘米、宽7厘米 清中期,和田青玉凤柄执壶 高22.1厘米、腹宽8.8厘米、口径4.8~5.8厘米、足径4.5~5.4厘米 清中期,和田青玉花蝶执壶 高12.1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5.1厘米 清中期,和田玉僧帽式执壶 高14.2厘米、长11.5厘米、宽8厘米 清道光,和田玉龙柄执壶 高10.4厘米、长17.2厘米、宽10.5厘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