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丨10大新生建筑,重构乡土传统美学

 古韵新风 2022-07-15 发布于江西

Image

乡村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在地的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乡村传统美学的延续。如今,随着乡村振兴进一步开展,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都因地制宜,融入了更多对于当下空间功能的应用与思考,并通过当代的美学语言,唤醒了乡村的生命力,重燃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

时代下的乡村建筑,并非简单复制的城市建筑的模式复制。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没有华丽的外衣,它们根植于本土,简单低调却温暖质朴,再次散发出乡村独有的活力,呈现出迷人的乡土风貌。这些建筑以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几近被遗忘的乡村,再次回归到大众的眼前,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中的重要打卡地标。

浙江温州

山根之花

 01


Image

山根村位于温州南部,由于新农村建设,村民搬迁新居,老村几近空置。不过令人可喜的是,那些代表浙南“侨村”历史的民居建筑,在新一轮的开发建设中得以完整地保留,并将山根村规划建设为古今相融、乡愁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文旅区

Image
Image

“山根之花”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得以诞生。在山根中心桥的一端,这个具有开放性的小品建筑,成为了山根村的乡村集合点。

Image

建筑形体呈螺旋上升状,目的是为了完成建筑与桥头的对接。在地面一层以上,设计有一处平台,实现与桥头的对望,并且与现有建筑组团相连。

Image
Image

建筑通过倒锥体结构,将雨水引入内部。在锥体底部形成一个小型池塘,并于外部的生态池相连,实现了消解内部与外部、景观与建筑的边界感。

Image
Image


河北保定

田岗艺术中心

 02


Image

田岗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一座烂尾楼。在转型升级后,它将作为艺术振兴乡村的聚集点,承载着艺术馆、酒店、餐饮等复合功能。这一座圆形的美术馆,正是作为“引线”串联起了田岗村的变革之旅

Image

改造后的建筑作为艺术家和艺术事件的汇聚地,吸引艺术的“驻留”,同时与重型投资形成联动,使乡村振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Image

建筑采用混凝土结构呈现出半圆形,带状的坡道延弧形盘旋而上,构成了建筑的主体。建筑外表选用了白色颗粒涂料,保持颜色纯粹的同时,又作为一个亮眼的标志,存在在山野之中。建立起建筑与自然场域的强联系,括大了建筑的张力。

Image
Image

部分外墙选用U型玻璃,白天引入自然光线,夜晚透出灯光,让整座建筑变得朦胧含蓄。

Image
Image


上海崇明岛

光明花博邨东风会客厅

 03


Image

作为花博会配套设施的水上会议中心坐落在一处废弃鱼塘的东北角。由于水池通过坝口与市政水系相连,有效维持水面高度的稳定性,使得建筑拥有较高的亲水性,营造建筑漂浮在水面上的视觉感受

Image
Image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周边的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型、生态型、景观化的特色会议中心。采用一个向心型的结构形成容纳150人的大空间,利用最小的占地,拥有最大的使用面积。同时,为了融入整体环境,采取弱化主次立面的设计方式,塑造了多个与周围场所互动的机会。

Image
Image
Image

VIP室延半径方向向外延伸,具有独立观景平台,保证了舒适度与私密性。向心型的形态也使得其在最小占地的情况小拥有最大的使用面积。

Image


江苏兴化

唐堡书院

 04


Image

唐堡书院坐落于陈堡镇唐庄村,这里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设计师以传统地域文化为发展母体,通过建造一个村民书院,让建筑扎根于传统、服务于当代。营造一个寓教于乐、文化交流的乡村活动场所,使得悠久的文化氛围在当代乡邻生活中生根萌芽。

Image
Image

为了诠释中国田园山水画般诗意的诉求,在保持村庄特有标志与肌理的基础上,提炼唐堡村内“村落”与“水田”两种物质空间形态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将原本组合形态单一的原始村落布局,形成相互穿插、联动互通的整体建筑布局,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绕城郭,人居美景入画来”的极致村落景象。

Image
Image
Image

建筑中纵横交错的灰空间设计,如院落、村落、连廊,模糊了不同单体建筑空间的边界。空间之间被赋予相互延伸相互渗透的能力,既是流动的交通空间,也是村民聊天、游客休憩的公共场所,从而使建筑与人的互动收放自如。

Image
Image
Image


陕西汉中

百米食堂

 05


Image

营盘村在秦岭深处,这个海拔1500米的小山村,炊烟袅袅,恍若世外桃源。陕西留坝县,人口不足五万,却连续出了几个现役青少年国脚。营盘村就是这些少年的驰骋之地,因此开始营建足球和滑雪学校。村庄的第一个设计任务,就是建设一座可以同时容纳四五百人就餐的“学生食堂”。

Image

项目选址在村后的一片废弃马厩,背倚峻峭的山峰,在农耕时代,这是一片无法耕种的荒地。这一溜狭长的马厩,前方是路,后面是山,十来米的进深,几乎没有腾挪的空间。根据因地制宜设计的长达133米的“百米食堂”,在薄暮时分,远看这栋透着暖光的建筑,就像诸葛亮布下的一字长蛇阵,和星汉遥相呼应。

Image
Image

食堂空间均分,并开了五扇大门,用以疏导人流。10米的进深被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就餐区,可拼成百米长桌,也可以分区使用,被定义为“百米空间”。通过坡屋顶的不对称造型,使孩子们身在其中便能够望见屋脊,在心中勾勒出尖顶小屋的“家”的模样。

Image
Image

食堂后一半,则被设为功能区,简称为“百米房间”。从两侧往里分别是洗手间、包厢、取餐区和后厨,一字排列。包厢供工作人员、教练、裁判使用,也可用作宴会空间。

Image
Image


福建建宁

都团村公共服务中心

 06


Image

项目位于村口外约500米,是路边毗邻荷塘的一块用地。场地中有一组烤烟房(用于烘烤烟草的生产建筑),因为工艺技术的改变,已经长期闲置。都团村的公共服务中心旨在补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为本地居民和外来者提供公共休憩空间。

Image

公共服务中心保留了两座小型传统烤烟房,设计则主要针对大型烤烟房展开。新建筑在老建筑的基地上建设,借用了原建筑的空间逻辑,并加以艺术化演绎。

Image

新建筑的空间逻辑沿用了老烤烟房的空间模式:建筑也分为两层,首层由多个体块组成,分别是社区中心、展厅、会议室和厨房。一层空间朝向荷塘的立面为通高的木板,可以完全打开,人可以从建筑西南侧进入区域,并以一种自由的方式进入室内。这里室内外的界限是模糊的,希望形成一种自由空间。

Image

新建筑的重要视觉元素是夸张的大屋顶:超尺度、不对称、甚至是“浮夸”的。它将建筑笼罩,为建筑提供了舒适的檐下空间,回应了当地多雨、湿热的气候。同时,它也是原建筑雨蓬的一种戏剧性的衍化。

Image
Image

屋顶使用了鲜艳的釉面瓦,这是对中国乡村1990年代后新民居大量使用釉面瓦的一种艺术化挪用。审美的分歧使建筑师喜欢的朴素、传统材料并不被普通乡村所接受,而村民因为功能需要和展示富足需要所选择的“闪耀”材料也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釉面瓦是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既满足村民对“闪耀”材料的追求,又具有当代美学的材料?项目成为一次釉面瓦在现代乡村建筑中当代审美性可能性的实验和探讨。

Image


安徽六安

太阳村财神庙

 07


Image

项目位于一处山坳中,三面背山,面朝广场。周围环境独立幽静,最适合设置精神信仰场所。财神庙是村庄的信仰之地,更是人们祈福的地方。此设计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户外休闲、互动的场所。

Image

对比于以前较为封闭的神庙空间,新的设计将之以“亭”的概念改为了四面通透,有更多的檐下空间,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村民及游客。

Image

民俗元素的引入,使得财神庙建筑颇具特色,文化底蕴也更为丰富。村庙的空心砖墙,除了视觉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它独特的功能——祈福。将砖墙作为祈福设施,用来收藏大家的祈福签,大大促进了建筑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下方设置敲钟活动,激发村民们活动意识的同时,也让村民对该建筑的设计更加感兴趣。

Image
Image
Image

为了贴合乡村文化,设计师选择了最容易控制的混凝土浇筑建筑整体框架,邀请当地篾匠手编了竹席作为模板内衬,使混凝土有了竹席的肌理,原本冰冷现代的混凝土材料上留下了手艺的温度。

Image

通常会采用当地的乡土材料。但是财神庙的设计不拘一格的采用了混凝土新材料,以及手编竹席作为内衬,使得整个设计更加有趣。

Image
Image


安徽祁门

三联书店

黄山桃源店

 08


Image

安徽祁门桃源村距离徽州核心文化区约有100公里的距离,已逐步成为徽州文化旅游的热点地区。书店由一个已经被荒废了的村宅重新复建而来。建筑占地70㎡,都是两层高。在这样一个巷窄墙高的徽州古村落里,虽然是原址复建,但作为书店,需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行演绎。

Image
Image

桥廊的空间原型来自于徽州廊桥。桥廊的一层,开向村中巷道和院落,一个视线可贯穿的动势空间,作为选书购书之用。二层阅读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横向静态空间,开口一面对着老墙,另一面望向田野。一层跟二层通过一个天梯进行垂直贯通,形成了桥下水流和桥上行人的某种戏剧性联系。

Image
Image
Image

整个建筑是一个简支单跨结构,所有弯曲的楼板以一种“曲板弯叠”的方式,形成一个微微向上拱起的弧度完成横跨。纵向上弯,横向下挠,结构呈现着某种对仗关系。屋顶板跟着二层空间的方向同样向下弯曲,将空间向开口方向挤压,另外,而沿墙体的两侧天窗,用以弥补内部的采光,也是弧面开口。

Image
Image

因“曲板弯叠”的结构,使得一层的空间仿佛有了被重力挤压向外溢出的动势,强化了廊桥的空间原型。而二层的空间则自然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台板,既符合身体垂坐的尺度,又有了围拢之势,连同天梯一起,暗示了某种精神性。

Image


贵州遵义

秘境方舟

 09


Image

秘境方舟是一座驿站,处于贵州遵义的小十二背后景区。秘境的入口,无法从陆地到达,乘坐快艇再经过一段徒步后,是一处别样天地。

Image

在被群山环抱的环境里,秘境方舟像是一种外来文明,在行程终点看到一个不像此处应有的一种物质,会令游客瞬间获得的兴奋感,因此设计师选用了白色织物去塑造秘境方舟,以形成异质感。

Image
Image

方舟的主要功能是厕所和浴室,以及供游客休息的一处平台,底层内部功能组件,形成一座小迷宫,如遗迹一般。

Image
Image

秘境方舟是一个没有树的树院。阳光穿过蚕丝打在院子里,雨水可以从洞口中滴落进这个一方庭院内。在小十二背后的这个终点,人和自然变成了伙伴,成为了大自然这个院里的那棵树。

Image


江西鹰潭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

 10


Image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坐落于江西鹰潭周塘村,整个村庄有大量的不同时间段的建筑,无序、风格杂乱。但基于整个村落形成的历史性及周围自然风貌,考虑到大量原住民的乡情原因,当地政府没有采用简单的拆迁卖地原则,而是用个很大的力量加以保护。改造方式就是让这个区域保留了本地的同时植入新的视觉表现与业态内容。

Image
Image
Image

设计团队采用聚落的设计手法,让初始的五幢建筑由分散变聚落,用连廊的设计手法去连接现有建筑。连廊除平等了建筑主体外,还围合形成了功能型庭院,增加功能使用性。

Image
Image
Image

当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不协调性的时候,通过一定的视觉遮挡与视觉切片的方式让周边环境与内视觉产生协调性。如窗框设计,一面窗看两面景,窗里看到的是满堂绿意,窗外看到的是适意生活。

Image
Image
Image

为了有效控制成本,设计团队采用光形性与原材料就地使用、及低成本材料的使用的原则。主体室内保留了原始建筑的木结构,采用钢架植入的方式对老建筑加固、预设两污排水系统化、空调外机的包裹性等等,让空间尽可能的更有秩序。

Image
Image

-- END --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境鉴LeisureInsigh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注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