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不能比。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 以上文字来自梁实秋的散文《忆青岛》。梁实秋从1930年至1934年于青岛短居,其位于鱼山路33号的小楼成为同事朋友聚会的场所,周末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包括闻一多、沈从文、孙大雨、方令孺等人,胡适三次来青讲学,也会加入其中,这里几乎成了“新月派”文人的沙龙。梁实秋还特地从北平买了烤肉的架子,再从山上拣拾松塔敷在炭上做烧烤,松香满溢。他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家庭、生活中最幸福的四年。也是在这里,梁实秋开始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如今梁实秋故居仍为私人所有,并不能参观,来此驻足片刻,图个睹物思人罢了。 也许是想要弥补不能参观故居的遗憾,在临街对过有好事者开了一间咖啡馆,喏,就是这间,可以小坐。咖啡馆占据了一楼与小院,满植花木,豢养橘猫一只,分明是为吸引小资与文青前来的。 此季的小院以紫阳花居多,粉红青紫,十分好看。青岛的夏季,紫阳花遍开,加上干净整洁的街容,恍若以为是在同样紫阳花盛开的夏季京都。 梁实秋是爱喝茶的,在其《喝茶》一文中提到喝过北平的双窨(茉莉花茶)、天津的大叶(茉莉花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只不知梁氏如喝过崂山茶,是否也会像对青岛的诸多风物和味道一样给出高评价呢? 崂山茶乃于1959年始在青岛“南茶北引”成功,大量种植又是在80年代以后,时已在台湾的梁实秋自然是无缘喝到了。在青岛街头看到晓阳春的招牌,方知崂山茶已非印象中的绿茶,而是红茶、乌龙、白茶、花茶皆可出品,倒令人刮目相看。 童年的回忆——栈桥 梁实秋曾称青岛是“君子国”,还举了两个实例:有一次乘坐马车时,马车夫看到前方路面上有水管通过,就下车把水管举过头顶,让马车过去,绝不从上面碾压过去。他说,这在其他城市是绝对没有的;梁要离开青岛时,找房东结算账目,之前交了半年的房租给房东,实则只住了三个月,于是房东执意要把多给的钱奉还,梁不收。两人争执不下,最终,房东把钱买成了等价的礼物,到火车站送站时交给他,才算了结此账。此举则又让梁感怀不已,并愈加认为,这座城市简直没有一点缺点了。 “我一生吃过的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吃'西施舌’(一种海鲜)是在青岛。”在梁实秋暮年的思念中,所有关于青岛的追忆都是极其美好的,这也可以用以解释,为何在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组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同事朋友们纷纷离去之时,他却留了下来。又两年后,才在胡适的不断邀约中恋恋不舍地去了北大。 栈桥迴澜阁是青岛的旅游标志 难得来一回 重温旧时光 栈桥公园海滩 有大海,便有妈祖文化。 八大关 花石楼(蒋公馆) 第一海滨浴场 多少城市以地名做街名呢。青岛的旧区保留算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西洋式花园,紫阳花静静开放。 在梁文中,有对青岛各种味道的美好记忆,如饺子、西施舌(海鲜)、牛排、啤酒,于我而言,还要加上海风的鲜味与崂山的茶香。 好文推荐 点赞最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