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为流传的“鲤鱼打桩”,是钓鱼界的传说?还是真实存在?

 悠渔乐好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鲤鱼打桩”在钓友间广为流传,意思是鲤鱼在中钩后钻入泥土,像打了个桩子一样,不随你钓线的拉拽而动。其实,鲤鱼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聪明,不会在中钩后钻入泥土,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水底哪有那么多松软的泥土供鲤鱼随时钻入呢?很明显“鲤鱼打桩”只是一种传说,但不少钓鱼人确实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又作何解释呢?

以我个人的作钓经验来看,“鲤鱼打桩”这种假象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鱼个体大,嘴唇厚

熟悉鲤鱼的钓友都知道,鲤鱼的觅食方式是在水底拱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这种进食习性造就了鲤鱼嘴唇肥厚,而且是个体越大的鲤鱼嘴唇肥厚的越是明显,我们在抬竿刺鱼时,由于鱼钩的刺入角度问题或者是刺鱼的力度不够,都可能导致鱼钩刺不透鱼唇,鱼的疼痛感不强,不会做出瞬间的挣扎,又因鱼的个体较大,给钓友们的第一感觉像是挂了底一样,稍后鱼开始移动,才知道是中鱼了。钓友们往往把这种现象想象成鲤鱼钻进泥土打桩了。

我们在垂钓中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锚住鱼后鱼挣扎的力道要比正口中鱼大得多,这是因为鱼的疼感神经在嘴唇部分分布少的原因,相比身体的其他部位痛感不强烈。如果鱼钩刺入不深的话,鱼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挣扎。

再说鱼的个体,不仅大个体的鲤鱼,像其他草鱼、青鱼、鲢鯒,只要它个体大到一定程度,不但动作表现得比较迟钝,应激反应也同样表现得迟钝,我们在起竿刺鱼时就会感觉像挂了底一样,就是因为起竿的力道不足以承受鱼身体的整体重量,鱼又是在静止状态。导致我们在中鱼的第一时间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二、一钩中鱼,一钩挂底

再一个让我们产生“鲤鱼打桩”错觉是一钩中鱼,一钩挂底,也可以说成是主钩中鱼,副钩挂底。此时你拖动钓线有挂底的感觉,其实质也真的是挂底,但当挂底的那个副钩摆脱挂底或副钩子线被切了后,钓线的力道才能全部转移到鱼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以为是鲤鱼打桩了。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绷紧的钓线在副钩摆脱挂底或副钩子线被切了时,有个瞬间松动的过程,从弓起的钓竿手感上能明显感觉到,随后力道转移到鱼身上,此时就进入正常遛鱼的环节。

说到最后

通过以上造成“鲤鱼打桩”假象的两个原因陈述,让我们知道了“鲤鱼打桩”仅仅是钓鱼人赋予鲤鱼智慧的一种传说,鲤鱼不会像钉木桩一样钻入泥土逃避被钓获。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我想是因为钓鱼人希望鲤鱼具有这样的智慧,好满足斗智斗勇、越战越勇的那股劲头。鱼太容易被钓获,很多钓友还会感慨:钓这样的傻鱼没意思!

其实,现在很多钓友嘴里说的“鲤鱼打桩”并不一定是指鲤鱼钻进泥土里,而是指刺中鲤鱼后有个停止不动的过程,赋予了“鲤鱼打桩”一词的新的含义。

我是悠渔乐好,酷爱钓鱼也喜欢分享,感谢你的阅读并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