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bone-length measurement 李佳潞,黄银兰,乔 嘉,毛 茁,李 涛,杜维艳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以骨度分寸相关古代文献为基础,总结人体各部位古今均有记载的骨度尺寸,并对记载不一的骨度尺寸探求其差异渊源。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骨度”作为主检索词进行初次检索;接着以人体各部位起止点关键词作为次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以对初次检索结果进行补充;最后将原始文献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基于“骨度分寸古代文献”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索出与骨度分寸相关条文 44 条,相关古籍 28 本;古今尺寸大小均未变化的骨度共 7 条,发生变化的骨度共 6 条。结论:历史因素、骨度名位的理解差异、体系不同是引起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骨度分寸;尺寸大小;差异因素;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63/j.cnki.2096-7403.2021.01.02 腧穴的精准定位是每位针灸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骨度分寸定位法则是实现腧穴精准定位的基础方法。骨度为古代人体的实测数据,骨度分寸按照骨度折量而来,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适用,以此方法确定腧穴具体位置是科学的[1]。然而就各个部位的骨度尺寸而言,存在尺寸大小记载不一的情况,所以在运用此法取穴定位时难免会引起某些腧穴固有位置发生偏差[2]。目前大多数学者通过人体测量学来验证骨度尺寸,而未从文献的角度对全身各部骨度及尺寸大小存在差异的原因做系统总结。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华医典》[3](第 5 版)为检索源,通过全面的检索、整理、归纳与分析,总结古今均有记载且尺寸大小尚未变化的骨度以及发生变化了的骨度,从多个角度探求其差异渊源,以期为针灸教学、临床提供文献依据。 1 检索工具 《中华医典》是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中医类电子丛书,其涵盖 1156 部建国之前历代重要中医古籍,故以此作为检索工具检索与骨度分寸相关的古代文献比较全面,符合本次研究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方式对《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所有古籍进行检索。首先,以“骨度”作为主检索词,分别在《中华医典》“内容搜索”项与“目录搜索”项中进行初次检索;其次,为了能够较全面地检索出与骨度分寸相关的文献,再以“头面部”“四肢部”“胸部”“腹部”及“颅”“项”“完骨”“乳”“肘”“髀枢”等各部位起止点关键词作为次检索词,在《中华医典》“内容搜索”项中进行2 次检索,并将两次检索出的全部条文录入 Word文档形成原始文献;最后,从原始文献中筛选出与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关的条文。 2.2 文献筛选方法 2.2.1 纳入标准 古医籍中记载有身体各部位度寸数的条文;以两穴位之间的距离来描述身体各部位骨度寸数的条文;引用《灵枢·骨度》篇中的骨度记载及有作者注解说明的条文;涉及骨度尺寸图的条文;引用前人有关骨度分寸记载的条文。 2.3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处理 2.3.1数据库建立根据先前制定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运用Excel 构建“骨度分寸古代文献”数据库,所建数据库包含有部位、起止点、朝代、文献出处、骨度尺寸等内容。此外,对骨度尺寸记载不全、文字描述不一的相关条文进行再次检索筛查,从而使数据库得到进一步优化。 2.3.2数据处理依据“骨度分寸古代文献”数库,对古今尺寸大小均未变化及变化了的骨度分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检索策略,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出与骨度分寸相关条文 44 条,相关古籍28本。 3.1尺寸大小均未变化的骨度 古今尺寸大小均未变化的骨度共 7 条,涉及头面部和下肢部2个部位。其中头面部“颅至项”的骨度所涉书籍最多,占比 93%;“耳后完骨之间”次之,占比 64%。前两者均是依据体表骨节折量定寸的,而“神庭至头维”是按照穴位之间的距离定出的分寸,他们属于不同体系的取穴尺寸。下肢部各骨度所涉书籍均为 19 本,各占比 68%。由于骨度分寸定位法对于针灸取穴至关重要,通过对尺寸大小未变化的骨度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由这些已知尺寸结合人体测量得出固定比例值,并以此来验证尺寸大小发生变化了的骨度,为规范骨度分寸定位法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见表 1。 3.2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骨度 古今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骨度共 6 条,涉及胸腹部、上肢部、下肢部 3 个部位,尤以胸腹部为主。 ①对“ ”“横骨”的理解差异是造成胸腹部尺寸大小多变的主要原因。就胸部直寸而言,与《灵枢·骨度》中描述一致的古籍较多,与现代教材中描述一致的古籍较少。 ②对于胸部横寸而言,记载有“两乳之间8寸”的古籍较多。 ③古代文献中无“肘至腕 12 寸”的记载,所涉 19 本古籍中对部位骨度的描述均是12.5寸。 ④下肢部骨度“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的尺寸大小存在差异,且认为此段骨度尺寸为 13 寸的说法涉书最多,占比 79%。综上,对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骨度进行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利用已知比例结合人体测量依次验证,排除错误的尺寸大小,为实现腧穴的精准定位提供正确准则。结果见表2。 4讨论 骨度作为定穴标准始见于《黄帝内经太素》,且后世医家也多依此法行定位取穴。因骨度分寸按照骨度折量而来,人体各部位之间又存在着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故此方法可适用于所有人。但在骨度演变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尺寸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学者从人体实测、古今对比、数术原理等方面说明,较之现代教材中所记载的骨度尺寸,《灵枢·骨度》中所载的骨度尺寸更为合理。由此看来,探求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渊源对规范骨度分寸定位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骨度分寸相关古代文献为基础,经上述总结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其差异因素。 4.1历史因素 骨度首载于《灵枢·骨度》篇,但当时并没有将骨度作为定位取穴的标准,后世医家在解读骨度时,由于其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条件不同,对骨度的理解自然也存在差异。 ①标准不统一。《灵枢·骨度》以中等人身长七尺五寸折量各骨节长短,而《黄帝明堂经》以人身长七尺六四分为准[7-8]。若依据 2 个不同的身高标准进行比例折算,必定会导致身体各部位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 ②尺制问题。《晋书》载:“今尺长于古尺几半寸,乐府用之......医者用之,孔穴乖错。”这说明早在西晋就已经用尺折量分寸取穴了,各个年代尺的长度标准不同,医者在定位取穴时难免会引起某些腧穴固有位置发生偏离[1]。学者张瑞麟[9]曾用吴大澂考订的“壁羡度尺”即周制尺(19.7公分)证明了《灵枢·骨度》所记数值与现在解剖学的数值相近似,古今人体的身高及身体各部位骨度长度相差不大。李锄[10]依据“中国历代尺之长度标准变迁表”对《灵枢·骨度》所说的“人长七尺五寸”分别计算对比后认为篇中所用尺制为周制尺(19.91 公分)。也有学者指出长度约19.7 公分的古尺并非周制尺而是齐国小尺,周制尺的长度较之 19.7公分还要长 3~5 公分[11]。以此验证《灵枢·骨度》的体表测量数值,差异较大。可见,尺制对于衡量骨度数值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将其换算成统一标准,那么必然会导致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取穴定位发生偏差[8]。 ③文献错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古医籍均未能以原著的形式保存流传,文献每经过一次整理,便会避免不了讹、脱、衍、倒等错误的发生。柳直等[12]通过考证发现《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个别测量值较《灵枢·骨度》微有差别,其原因恐是错简、刻误所致。此可见,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某些骨度尺寸的变化是离不开特定历史坏境及历史条件的。 4.2骨度名位的理解差异 研究发现,胸腹部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医家对骨名“ ”和“横骨”的理解差异。 “ ”之骨名最早见于《灵枢·骨度》,在随后古医籍中出现的“ 骬”“ 骭”均是“ ” 的变异名[13]。 ①或指胸骨剑突。如《黄帝内经太素》云:“查蔽心者为 骬,亦曰鸠尾,臆前蔽骨也(臆前为鸠尾别名,此处指胸骨剑突)”;《类经》言: “ ,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 ②或指岐骨际。如《十四经发挥》曰:“ 骭,即岐骨也”; 《刺灸心法要诀》载:“自 骭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 ③或指穴位名,即鸠尾穴。如《针灸甲乙经》云:“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金针秘传》载:“骬,音结于,即鸠尾别名”。 ④或指岐骨际上中庭穴。如《黄帝明堂灸经》曰:“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针灸大成》言:“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九寸六分”。 各学者就以上争议也持有不同观点,日本学者原昌克[14]指出天突至岐骨际折作八寸四分,如把中庭当岐骨际,不可从也;蔽心骨为胸骨的一部分,若不察于此而以岐骨为限分骨度,不合经旨。吴富东[15]就“ ”的不同解释进行了实际考察,通过对此段骨度的测量认为岐骨应作为止点。 对于横骨而言,①或指毛际下骨。如《类经图翼》、《刺灸心法要诀》《金针秘传中均指出“毛际下骨曰横骨”。②或指曲骨。如《内经评文》《灵枢识》《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均将横骨指代为阴毛中曲骨也。综上,对骨度名位的理解不同,其相对应的骨度尺寸大小自然也存在差异,由此探究各骨度名位的本意对于规范骨度尺寸显得至关重要。 4.3 体系不同 本研究中依据穴位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尺寸大小的骨度共有 3 条,即“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两乳之间”“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经证“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9寸”和“两乳之间 8寸”是根据《针灸甲乙经》所载穴距相加的结果,而“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灸经》[16-17]。武晓东[16]通过人体实测发现两头维与两完骨虽同作为头部横寸的取穴依据,但实际长度并不相等。杨永清[18]通过对我国古针灸铜人正面上身局部图进行测量发现库房、屋翳、鹰窗、乳根各穴距正中线皆为 4 寸,两侧相距 8 寸,并从经脉循行及乳中穴的定位两个角度阐明 8 寸实指两乳内侧,而两乳头之间应为 9.5 寸。“任脉之气所发二十八穴”,今少一穴,以现存穴名数来定腹部骨度显然有误。因腧穴不是被统一发现的,且各古籍对于腧穴定位的描述存在差异,故本研究认为以穴距相加的结果来定骨度是有待商榷的。“夫针灸有劫病之功者......气穴不得其真,功罔奏矣”[19]。骨度分寸定位法作为取穴定位的重要依据,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腧穴的准确选取[20]。 本研究通过对骨度分寸相关古代文献研究发现: ①从各部位骨度尺寸的涉书数目来看,与《灵枢·骨度》所载尺寸大小一致的古籍较多,而与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中一致的仅有“两乳之间”这一个部位所涉古籍较多。 ②古代文献中无“肘至腕 12 寸”的记载; ③历史因素、骨度名位的理解差异、体系不同是引起骨度尺寸大小发生变化的原因,尤以骨度名位的理解差异为主。由于此次研究仅限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未能对记载不一的骨度进行验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人体测量来验证存在差异的骨度尺寸,排除错误的骨度寸数,以期为规范骨度分寸定位法提供可靠依据,为实现腧穴的精准定位提供正确准则。 参考文献 [1]陈艳焦,徐玉东,刘佳缘,等. 骨度、骨度折量分寸与同身寸及其关系的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98-100. [2]方进. 胸部骨度及其应用规范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98-4800. [3]裘沛然. 中华医典[M]. 5 版. 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 [4]梁繁荣,王华. 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6-27. [5]潘赐明,姜楠,张书涵,等. 骨度分寸经纬探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2(5):4-6. [6]张瓅文,曹燕,朱雯,等. 关于《灵枢·骨度》研究现状的分析[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98-100. [7]田开宇,饶洪. 从针灸相关标准探讨《针灸学》双语教学中“寸”的英译[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4):496-497. [8]王勇. 经穴定位分歧的基本因素分析[D].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5. [9]张瑞麟. 从周制尺谈到《灵枢经》有关表面解剖测量的成就[J]. 中医杂志,1963,2(1):33-34. [10]李锄.《灵枢·骨度》初探一二(续)[J]. 江苏中医杂志,1982,14(2):34-36. [11]徐自汉.《灵枢》体表解剖测量用尺考辨[J]. 河南中医,1984,8(5):15. [12]柳直,李顺保,田凯文.《灵枢·骨度》古今实测值对比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6,29(10):57-61. [13]田凯文,李顺保,柳直. 骨与 骬骨及 骭骨之略考[J]. 西部中医药,2016,29(12):36-38. [14]日·原昌克. 经穴汇解[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52-178. [15]吴富东. 胸部折量取穴法探讨[J]. 中医杂志,1985,24(5):43-46. [16]武晓冬. 针灸骨度人体测量 100 例研究报告[J]. 针刺研究,2011,36(1):66-71. [17]陈志远. 洗雪二千年沉冤—《灵枢·骨度》实质初探[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29(3):42-46. [18]杨永清. 骨度分寸取穴法所定标准的探讨[J]. 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79-81. [19]凌云,贺普仁. 针灸秘法全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69. [20]乔云英. 体表标志在腧穴定位中的常见问题浅析[J]. 江苏中医药,2012,44(6):6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