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并非胡同名,而是于1153年建成的金中都城,也是北京建都之始。这里有古老的商业街、众多的名人故居、几百家驻京会馆、百余家老字号商铺,这些传统文化的现实遗存值得细细品味,漫步于隐藏在楼群林立中的曲折幽深,是午后最惬意的休闲方式。 再说“胡同”。 其实,北京胡同的名字也不都叫“胡同”,有的叫“街”,有的叫“巷”,有的叫“道”,有的叫“路”,此外还有“里”和“条”。 记得曾经辅导过一位外国朋友说中文,当我解释说“东四十条”原来是指第十条胡同,他睁大眼睛惊讶道:“不是第四十条吗??”也是有意思。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走街串巷”,喜欢看青砖上的纹路,看屋檐下的小鸟“故居”,穿梭在古色古香、柳暗花明的小胡同间却对胡同口的名字不甚在意,现在想来,不知不觉竟错过了这么多的老故事,倍感遗憾。 ![]() ![]() 京师精华“大栅栏” 大栅(shi)栏(儿)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虽曾付之一炬,但重建后依旧繁盛至今。大栅栏的由来可追溯到明孝宗时期,当时,北京有“宵禁”政策,为了防止盗贼隐匿在大街小巷之中,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因为买卖多,这里的栅栏比其他地方都大,而且外形美观,故胡同名字也随之改称“大栅栏”。 ![]() 京城龙门“珠市口” 老北京人有“道儿北”和“道儿南”的俗称,这个“道儿”指的就是珠市口。为什么说珠市口是“龙门”呢?因为能从道儿南走到道儿北去演出,才能成名称“角儿”,可见“珠市口”有多牛。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珠市口一带的古迹已寥寥无几,除了基督教堂之外,最著名的还有纪晓岚故居。 ![]() 这座两进的四合院,悬着启功先生的墨宝:“阅微草堂旧址”,院内原有海棠两株,现仅存1株,相传是纪晓岚亲手种植的。 ![]() ![]() 宣南文化大观园“长椿寺” 提起宣南文化,不得不说坐落在闹市中的一隅“幽静”——长椿寺,这里同时也是“宣南文化馆”的所在。 这里是宣武区历史文化的集合,记录了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与八百年的建都史,而宣南文化有事北京文化的源头、缩影和精华。 北京的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皇家文化、士人文化与平民文化,其中“士人文化”在宣南文化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置身于'悠悠宣南'、'宣南士乡'、'革命先驱'、'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8个展厅间,领略着老北京宣南文化丰富多采的平民文化特征和现代文化气息,算是最好的感受了。 沉淀了岁月的光影,代代风华低声吟唱着,这就是我爱博物馆的初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