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青春不计闲愁苦,人生最美未虚阴 文:罗述青 当我第一次读到陈耀平的文章,当我第一次邂逅到陈耀平,当我第一次打开《花样年华》和《我的中国梦·我的教育梦》,当明德运主席的序言《雨落府河静有音》第一次飞入我的眼帘,这诸多的“第一次”叠加起来,陈耀平其人、其文、其书,一步步进入我的“观人风”栏目视线,进入我的阅读与思维场域。 从陈耀平到花样年华以至《花样年华》,“花样年华”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汉语中的偏正词组,不再只是那种呼之欲出的灵感喷发而已。 我不敢自封“诗人”这雅冠,但多少有那么两三分诗性的灵动。陈耀平在她的处女集《花样年华》中云:过得精彩的人,不论年龄,不论职业,都是花样年华! 书作者的话语生态刷绿了人生的此岸和彼岸,为这耀眼的四个字注入了生机,且从精神质地定位于“花样年华”的全新意义。 由此看来,陈耀平其人所有彰现出来的青春进行时,都同她的处女作《花样年华》融合在一起了,新作的首发对陈耀平来说无疑是她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陈耀平是如何在浮沉不定、人心躁动不安的当下寻找到幸福和快乐的秘密的呢? 一个人的梦想根植的越早,就会越接近于幸福和快乐,别人也将很快分享到ta的幸福和喜悦。 世界著名牧师、美国福音传道家比利·葛培理在《幸福的秘密-the secret of happiness》一书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世间存在两种幸福,当我们的环境轻松,自己也远离麻烦并相对自由的时候,会有一种幸福降临到我们身上。第二种幸福是特有的内在喜乐和平安,其存在于任何环境。无论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它都恒常持久――甚至在逆境中变得越发强烈。” 千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论语》,还在读《离骚》,还在背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还在为骚人的去国还乡而悲伤,还在为小说里那一个个轻灵的女子感叹、伤怀和哭泣。这就好似作家的生命得以延长,在和今人对话。 青年教师陈耀平也并不局限于三尺讲台,并不满足于孩子会读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她要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她必须首先让自己站得更高。 她身置讲台而要让梦想放飞,她的才女之情必须要找到决堤的出口——笔和文字、键盘与思想,则正是她脚踏实地、翱翔于天的看家本领。 “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木兰研究会会长明德运在给陈耀平《花样年华》的序言中引用到美霍桑郎的句子来进一步勉励她。陈耀平也因梦见“开始了她充满希望的征程。” 我们说,陈耀平也许是幸运的,母亲赋予了她的才情女儿身;丈夫赐予了她良好的写作空间;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她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且不缺票子,有稳定的教师工资收入,她为什么还像个拼命三郎一样地工作和写作呢? 这是因为,她的头顶有梦想作蓝天;她的脚下有力量为大地;她的心中有无限的向往作支撑。 做为教师,她的书教得活色生香; 做为作家,她的文章写得异彩纷呈。 她善于在孩子的王国里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她的书教得轻松愉快。 她没有那种一日“三愁”的无奈:
而在陈耀平的词典(dictionary)里似乎没有“闲愁”之苦。或许她认为这个时代太美好,太值得珍惜分分秒秒,压根儿没有空闲去领悟“少年不知愁滋味”和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之说。 她那看上去尚略显柔弱的身形,体内却蕴藏着喷发不尽的潜能和文字的琼浆玉液。 这里,我不想再赘述陈耀平在短短几年来的创作成就,因为凡有良知、胸怀广阔的作家与读者,对她的创作劳动及成果应该说是耳熟能详的了。 在笔者思所能及的层面上,我认为,陈耀平的生命之春的绽放,陈耀平的青春进行时,再一次证明了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有多么大,其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就有多么大。 进而我又想,她那恐怕不足百斤重的生命孤本里究竟贮藏着多少能量?梦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自我主导的力量、个体秉赋的力量,还有,外加后天的勤奋和读书不止的力量。 应该承认,陈耀平肯定有她自己的天赋,但如果后天不努力、不读书学习,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 不读书何以写好文章? 不读书何以得明鉴? 不读书何以摆脱平庸? 不读书到头来只会是脑子一片空白,恐怕几个陈词滥调都没有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陈耀平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她那广阔的阅读视野和风格别样的语言生态,都源于多读书,会读书,善用书。“君子生非异也!”在于“善假于物也!” 因其“顺风而呼”所以“闻者彰”;因其不断寻觅意义的本真、寻觅与上帝的关系,所以她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因其有深沉的怜爱和哀恸至善之心、有女性本能的温柔、有忍耐与渴望之饥,所以她获得了幸福和快乐; 因其给人看似外在柔弱而内心强大的“骗人”视觉,所以她获得了幸福和快乐; 因其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定信念,所以她当然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上帝虽然博爱,但更垂青于那些不屈服命运之神、敢于超越自我的强者。 陈耀平深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夫”的警句之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于是陈耀平借文字之舟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尽管她的笔触延伸到四野八荒,但她的心灵始终与时代共振,与生活贴近,喜笑涕零,皆成文章。
请看,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教师,她在无碍的空气中飞行,她在自由的时光里穿越,她在《花样年华》30个鲜活的人物中间往返如梭,闪烁如流星,轻飞似银燕。 她丰富的文采,她激情的走笔,她的滚烫的胸膛,她忘我的精神,她踏实的践行,她了不得的才情,她梦想的放飞,她精彩的人生,都集中汇流到书中对30个精彩人生与情世悲鸣中的再现和宣达。 她吸氧于生活,临身在现场,感动于人物。她像一位在即将夺取至高地的战士,时而冲锋,时而卧倒,时而翻滚,最后,以虎势熊胆之气,抵达至高点——著书。 这就是她的冲锋陷阵的至高点。 通过书中活生生的人物、事件,我们很有实感地触摸到了社会精英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内在的无限丰满。30个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齐聚在《花样年华》里,各自绽放出炫彩人生。 陈耀平的生命进行时验证着她“青春不计闲愁苦,人生最美未虚阴”的精彩。是的,她的确没有浪费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谁珍惜它,尊重它,把握好它,它一定不会有负于人,它将以应有的收获回报给谁。陈耀平就是适时收获时阴所赐的那个“谁”。 旧话说,一生不出门是福人,现在看来这种人是最大的悲哀。一生不出门的人跟见多识广是反叛的,跟站得高看得远是反叛的,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反叛的。一个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闭关自守的人与植物人又有什么不同? 在近几年相识相见的文朋好友中,我大都是先通过读人家的文章而后才得以相识的。在我晚年的待人天平上,尤其在相关的文学圈子里,一般我不会因角色而近其人。若不是文字“红娘”牵线搭桥,很可能到现在只是我认识我自己。而今因“文”而有朋自远方来,远相见、远相识。 这里真要感谢木兰文化研究会的明德运会长,是他让我最早得到了《花样年华》,是他让我有机会更多地走近陈耀平,是他亲自要求我写一篇关于陈耀平的文章,以便我较快、较完整、较深入地读到她的作品。 窃以为,读其文、写其评是双重学习的过程。通过进一步阅读、学习陈耀平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迄今大作在手的《花样年华》,首先为书作者祝贺,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群体而欣慰、而自豪,为我们黄陂有一批这样出色、优秀的年轻作家而欣慰、而自豪。 对于我,无论年龄、性别决不因任何人比我优秀、比我出色而心生不舒服或几分妒意;对于我,这个世界有使我望而生痛、见而生恨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让我值得仰望、值得崇敬、值得珍爱,甚而至于值得我俯下身子倾情而为的崇高。 我很喜欢陈耀平在她的《花样年华》后记中的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个人认为是个遍地黄金、遍地机会的时代,我想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对话,前提是你能获得他的首肯;你可以把你的视角伸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前提是你关注,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和感兴趣的人接触,交流。 读过这段话,你不难发现,在陈耀平那里,她拥有比一般人多的天空,比一般人多的太阳。她拥有两个天空:一个是自然的天空;一个是精神的天空。 同样,她也拥有两颗太阳:一颗是宇宙间的太阳;一颗是她心灵空间的太阳。一个心地永远充满阳光的人,她(他)的脸上也自然写上阳光和喜悦,上帝都会亲睐这样的人。 陈耀平像那些喜爱在海滩上沐浴阳光的人,这样的人来到海边,先是脱掉外衣,畅游大海,然后游上岸来,卧于沙滩上,一边仰望蓝天,一边触摸沙子的暖意。 陈耀平所有的文字都是她畅游的大海,都是她仰望的蓝天,都是她“触摸沙子的暖意。” “文学之路是崎岖而艰辛的,只有意志坚韧,有耐磨力的人才能走下去。”相信陈耀平早已认真读过明会长在“雨落府河静有音”中的这句话。 陈耀平不仅写作颇丰,她在教书育人上不仅丝毫没有懈怠,而且十分出色,在《我的中国梦·我的教育梦》中,她入选全国20位教育新思维、新理念实践者的优秀典型人物。 陈耀平的青春进时给当今的青年人,为人间世象提供了难得的思考空间。 我们通过阅读陈耀平笔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事件,可以窥见这个时代的博大、包容、温暖、疼痛、幸福和快乐! 而陈耀平又以她惊人的毅力和笔致传达着这一切。 这就是我说的文可近亲的真正含义。 当你领受一种信任的同时,上帝也在借机送你智慧,赐你恩典。 (右二为本文作者罗树青) ps: 这篇文字也发表在《武汉作家》上。作为一位写作新人,能得到'诗人校长"之称的罗老师亲自点评新书,内心十分感动。过去的一年,成绩与荣耀伴随,这条路于我,才刚刚开始,写了三年,笔力尚弱,作品也不算多。但走上这条路,苦乐甘之若饴,且,一定坚持下去。 猜你还想了解: 今日互动:买过我新书的朋友们,一起来花式夸夸花样年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