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月13日,周一,今日不宜娱乐。

 花熹 2022-07-15 发布于湖北

12月13日,周一,今日不宜娱乐。


作者:花样年华         来源:花熹(cyp4290)
 
01

大家好,我是花熹。

2021年12月13日,周一,一个看似普通却又刻骨铭心的日子。

上午,六朝古都南京举行了的G家公祭仪式,祭奠30万遇难同胞,并敬献花圈。

以国之名,纪念遇难的同胞,痛悼!

有人说:今天的南京城一定很堵吧,因为有30万人要回家。

一句话,破防。

84年前,那些骤然定格的生命何其无辜?老年,青年,妇女,孩子,他们的魂灵一次次在寻找回家的路。他们的亲人,也只能一年年在袅袅青烟中追思遥忆。

这是中华民族暗夜里的伤,伤好了,疤总在。

02

每年这一天,国人的心都是沉重的。

这份沉重,层次是不一样的。

一批亲历者幸存者,切肤的痛加诸在他们的身上,国仇家恨就像烙印烙在他们的身体和血液里,他们和侵略者之间此生无解,不死不休。

或许只有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才是他们日日夜夜的心声与呐喊。

有些人此生永不踏入那个侵略者的国度。对一切关于那个GUO家的人、事、景、物、情,不会有半分好感。

他的子女或者旁的亲戚精日,他们一定会跳出来大骂叛徒,走狗,忘祖宗的东西。

如果子女定居日本,他们的感觉就是丢失了一个崽儿。

他们对一切那个侵略之国的人,事,物,情,没有一星半点的好感。

不用提醒,他们的每一天过的都是“勿忘国耻”日。

03

还有一种就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那一代人。

他们在一片废墟的新中国里拔节成长,他们吃过苦,也知苦,还有老一辈人的耳提面命和忆苦思甜。

他们小心警惕,不忘国耻,但也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大仇。

不会一提起那个G家的名字就咬牙切齿。能平和的提起那个G家,甚至择优使用他国的产品。

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和祖辈一脉相承的对侵略者的警惕和膈应。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04

还有一代人,他们出生之后,已经处于世纪之交或者新世纪了。

这么多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互联网搭起了全世界网络沟通的桥梁。足不出户,全球的大小事件落入眼前。

他们是幸运的,站在父母辈积累的基础上,物质优渥,精神富足。

那惨绝人寰的事件,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段历史。

就像任何一段历史,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败,双方死亡约70万人,其中40万赵军被坑杀。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胶着状态半年之久,死亡人数高达500万。

有人类伊始就开始有战争,有战争都会有胜败,有伤亡。

他们理性、平和。谈不上多少仇多少恨。甚至他们去了解那段历史时,翻看影视剧,发现一些导演用力过猛,把抗日片都拍成了神剧。

他们喜欢吃日料,喜欢看动漫, 喜欢Cosplay,是日本文化爱好者。有日本的同学,朋友,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去日本留学、旅游、工作。

仿佛那道疤,已经医美。

05

当然,也不是完全按年代区分的。

战争年代有贪生怕死的汉奸走狗,和平年代也有嫉恶如仇、在大是大非面前三观特别正的少年人。

今天是G家公祭日。

花熹老师写这些,是为了警醒我们的国民牢记历史,砥砺前行。

也许我人微言轻,也许我的公号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当我用键盘敲下这些字,如果多一个人看到,多一个人警醒,多教育一个家庭,我都是满足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在这一刻沉痛缅怀,不是为了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06

想一想战火纷飞的叙利亚,看一看满目疮痍的大马士革,在动荡中长大的孩子活着都是侥幸,哪里能奢谈童年?

今年夏天,美军从阿富汗撤军,那些疯狂趴飞机的阿富汗人,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从半空中坠落。

2001年,美军以“反恐”的名义进驻阿富汗,20年的时间,这里仍然是一个持续动荡、冲突频发的G家,超过10万的平民在各类袭击中伤亡,近1,000万人沦为了难民。

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G家。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尊重历史,不忘历史,正视历史,吾辈当自强。

山河无恙,万家灯火,才是最美的人间词话!

 
点个【赞】+【在看】,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