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农业篇(辘)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机械中的圆柱体    

   农业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辘”lù,形声字,“轆”的简体字。在古代所有的圆柱体或不规则圆柱体都可以用“辘”描述,此字起源于“鹿卢”即辘轳。造字本义:辘轳的转子部分。

汉代王褒《潼约》也提到辘轳说:“屈竹作杷,削治鹿卢。”“鹿卢”即“辘轳”。既然是“削治”的,可能制作材料也是木或竹。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辘轳”一词,也一定有了竹制或木制的“辘轳”这种工具。《物原》更有“史佚(周朝初年的史官)作辘轳”的说法,如此说可信,“辘轳”的发明就更早了。

但历史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辘轳的结构,最早提到“辘轳”结构的文献可能是《仓颉篇》(秦、汉),写为“椟栌”(dú lú),注解是“三辅举水具也”,但没有具体结构的介绍。直到元朝王祯在他的《王祯农书》中才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王祯农书》说:“辘轳,缠绠(gěng)械也。《唐韵》作'椟轳’,汲水木也。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毂,其顶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轳,缠绠于毂,引取汲器……”并且绘了一幅图。(下图)

《王祯农书》中的辘轳

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数辘轳,多为单柄,偶有双柄、四柄,而《仓颉篇》提到的椟栌即为第一张图所见到的辘轳,其形为鹿颅,双柄,三根辅木支撑的汲水农具。

鸳鸯辘轳



古文释义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卢谷切,音鹿。

《集韵》车轨道谓之轣辘。

又繀车。《正韵》车楘也。

《扬子·方言》繀车,赵魏之闲谓之轣辘。 

《玉篇》同。《集韵》或作同辘。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