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白岩松曾说:“你有多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你就拥有多少自由。” 诚然,人人心中皆有欲望。 但若是一味被欲望牵制,难免被其蒙蔽,陷入人生困境。 只有懂得控制,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活得通透,过得自在。 风光之时,止傲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成功的光环往往令人目眩神迷,顿失方向。 风光之时,若是不懂克制,可能就会跌入傲慢无知的陷阱。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他当年的一件憾事。 他曾就职于某家IT公司,刚进公司不久,就攻克了几个项目上的技术难关,同事服气,领导看重,不到半年被破格提拔为技术部的总监。 他刚上任,公司就将一个关键的海外项目安排给了他。刚开始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进展得非常顺利。 可是有一天,一个平时不太交流的下属,私下里提醒他有条技术路线可能存在漏洞,朋友听后不以为然,反而跟自己的心腹嘲讽道:“他以为他是谁啊?有问题的话,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事后,这位下属又好心地提醒过几回,他都没有理会。 结果项目临近上线进行测试时,那位下属曾经提示过的地方果然出现了问题。整个小组措手不及,最终这个项目因不能如期完成只能被搁置,他也因此引咎辞职。 不由得想起《三体》中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而反观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大都常怀谦卑之心,越是风光之时,姿态越低,脚步越稳。 正所谓“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风光之际,正是止傲之时。 不能只想着拥抱胜利,还要懂得保持自我,及时地从鲜花、赞扬中抽身出来。 成就已是过往,躬身才是当下,多总结经验,听取意见,才能朝着新的成功进发。 利字当头,止贪 富翁的狗丢了,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狗启示,愿意当面酬谢1万元。 之后,有不少人送狗上门,但富翁的狗始终没有找到。 富翁想:“可能是我给的酬金太少了”,于是将酬金增加到了2万元。 一个乞丐捡到了富翁的狗,听到消息后,便带着狗去领赏金。走到半路,听说酬金又涨到了3万元,他犹豫一番后,转身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乞丐一直关注着酬金的变化,他开心地盘算着“继续涨下去,以后就再也不愁吃穿了”。 可是还没过几天,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狗竟然死了。 原来,这狗往日里,都是被好吃好喝地供着,它根本消化不了乞丐捡来的食物。 乞丐看着一动不动的狗,欲哭无泪,悔不当初。 正所谓:“十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 做人啊,不能太贪心,想要的太多,到头来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曾说过,他的无上秘籍,只有两个字:“不贪……贫和贪的写法很像的,如果你不戒掉贪,粗心一点,不小心就变成贫了。” 是啊,利益面前,“贪”是人的本能,但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控制。 他们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凡利益有几分,风险就会有几分,尤其面对高收益时,尤其要守好底线。 《镜花缘》里曾说:“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 目光短浅是很多人的通病,眼前的“实惠”,总让人很动心。 若是忍不住,拿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诸如诚实、善良做交易,只会得不偿失。 人生,是一场长线投资。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明白唯有止贪,才能踏实走好每一步人生路。 话至嘴边,止语 朱自清曾说:“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 想来,是忍不住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没有耐心去好好倾听对方。 曾看过一个网友讲述的经历。 她有一段时间特别不顺,工作生活似乎一团糟,感觉压力特别大。 在一个深夜,濒临崩溃的她忍不住跟闺蜜倒苦水:“人到中年,生活好难,感觉要崩溃了……” 闺蜜却不以为然地抛来一句:“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别那么脆弱。” 不仅如此,还举例说:“你看那谁不比你惨?都没像你这样矫情。” 网友说,原本只是想找点安慰,结果却让她郁闷得想哭。 心累想找人交流,无非是为了被对方理解,而闺蜜这般直言,毫不顾忌网友的感受,确实有点伤人。 话到嘴边,想想再说,不仅是难得的善意,更是“知止”的智慧。 曾经的百度副总裁梁冬,说过他朋友的故事。 他说每次去拜访这位朋友,都特别愉快。因为他说什么,朋友都懂,还总能恰到好处地说上两句,但永远不多话。而且,每次交谈后,他都会有新的收获。 细想下来,正是朋友给他留了说话的空间,让他更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相处,不仅让他很舒服,还受益匪浅。 英国散文家黑兹利特曾说:“交谈之道不但在会说,也在会听。” ![]() 会听的人,往往是说话的高手。 他们把自己当作“一张白纸”,用完全接纳的心去倾听,总能顺着对方的思路,找出实际的需求。 说话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表达。 真正有智慧的人,听得仔细,想得周到,说得克制,自然深得朋友的喜爱和信赖。 “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风光之时,少一些自以为是,保持谦虚,多一份沉淀。 利益当前,少一些贪得无厌,懂得知足,多一份踏实。 与人相处,少一些耿直无礼,给予体谅,多一份融洽。 有智慧的人,早把人生调成了“知止”模式。 唯有这样,才能不困于心,更不困于行。 作者简介:木双,用文字书写生命,用心灵触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