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增加农民的种地收入,国家给予0.5元的粮食补贴,可行吗?

 历史看兴衰 2022-07-15 发布于湖北

农民多种一斤粮食,国家给予0.5元的补贴,平均亩产1200斤的话,意味着有600元的补贴。再加上粮食本身的市场收购价,一亩地的毛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000元。

对于农民来说,肯定是希望能有这个补贴的,因为相当于粮食收购价提高了0.5元/斤。以水稻、玉米品种为例,目前的市场收购均价分别为1.4元/斤和1.3元/斤,加上0.5元/斤的种粮补贴,那么就相当于其市场收购价就向2元/斤靠拢了,农民的种粮收入看起来增长了不少。

曾经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直接提高粮食收购价,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那就给种地的农民增加补贴,鼓励农民多种粮,亩产量越高的,拿到的补贴就越多,理论上来说是比较好的,但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很难界定农民种粮的实际亩产量。

原本亩产800斤的稻田,想要多拿补贴,就按照亩产1500斤来上报,农民看起来增加了350元的补贴,但带来的影响是统计值不准确,不利于国家调控。

为了增加农民的种地收入,国家给予0.5元/斤的粮食补贴,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想办法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直接给予0.5元/斤的粮食补贴,这样的操作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难以统计各家农户的实际亩产量

理论上来说,通过对粮食产量进行补贴,是有利于激励农民多产粮的,而且可以激励农民想办法提升亩产量。

但如果真正按照这种方式执行,会发现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举个简单的例子,谁来统计每个农户家里的粮食产量?

不说数据是否有很大的出入,仅统计数据就是不小的工作量,而且还容易出现虚报的现象,明明家里只超出3000斤粮食,因为补贴的因素就可能将上报的数量变成5000-6000斤。

还有的农户自家地块流转出去了,为了拿到这0.5元/斤的补贴,也可能说家里还种地,然后虚报数据。我国农村面积很广,各地的粮食产量差异较大,哪怕是同一个地方,不同农户、不同地块种出来的粮食产量也不尽相同。

二、补贴的金额农民不一定都能拿到

自从分田到户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是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免去了数千年都在用的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上交粮食,而且还有耕地地力补贴,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出现的事。

当然,对产出的粮食额外补贴0.5元/斤,少数农民会从中受益,但想要拿到完整的0.5元/斤扶持资金,难度会比较大,因为扶持资金往往是有限的,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可以拿这么多。

此外,这种补贴也容易跟土地流转有关联,农民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流转出去了,承包者将是直接种地者,粮食补贴应当给直接种粮人,这样才能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但很多时候,土地承包人和实际种粮人之间,会有一定的约定,相应的补贴归属往往不是实际种粮者。

三、提高粮食收购价可操作性更强

对粮食产量进行补贴,农民的种地收入会有所提高,但由于这种举措在具体实施时,很容易走偏方向,因此不宜盲目推出。

实际上,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就拿小麦价格来说,其托市收购价很多年未突破1.3元/斤,有时农民种植了优质小麦品种,优质小麦收购价也难突破1.5元/斤,而农民种植成本却在不断增长。

如果将小麦的市场收购价提升至2元/斤,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会明显提升。

与产量补贴的方式相比,提高粮食收购价的方式,透明度更高,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其他问题,因此,如果真的想把0.5元/斤的补贴给农民,那就不防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价的方式,这样农民心里的账本就更清楚了。

四、提升农民收入需给出组合举措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是一方面因素,其根本原因还是种粮投入与产出不能成正比。

就拿种水稻来说,农资投入相对固定,可天气因素不可控,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时,水稻的亩产量就容易明显低于预期,正常情况下能达到1400斤的,因天气因素就可能只有600-700斤,而投入成本不降反增,导致收入进一步下降。

因此,想要提高农民种地收入,还需要给出多个组合拳,比如粮食收购价适当提高,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控制农资、农具等价格,同时指导农民种植优质粮源,根本上解决农民种地收入不高的问题,而且这种方式往往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如果农民种地能额外获得0.5元/斤的粮食补贴,那么是农民的福音,也希望真正的惠农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这样农民的收入也可以适当增加些,农村的耕地利用率也会更高。

当然,也需要面对一些现实问题,那就是粮食价格波动与农民种地收入,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只考虑种地的产出,粮食价格就容易出现较大涨幅,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