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了十四年,有人问我你是哪的人,我还是习惯说我是陕西人。与老舍对北京的深情不同,我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看客,过客。《四世同堂》中瑞全一下车,日本人就摸他的胸口,以此判断是不是抗日军,瑞全心想他只有看见天安门和正阳门的时候才会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如同我看见西安城墙边寒梅一样。 老舍《四世同堂》中常二爷从德胜门外来到小羊圈胡同拜访祁老太爷,和我进城路线一样。德胜门没有城墙,孤零零地矗立在二环边上。我从德胜门下车先上天桥,看看川流不息的车流,轻轻说一声:北京,早安!然后走到新街口,不远处就是老舍笔下,胡同口很小让人觉得温暖,里面却很大让人感到安全的小羊圈胡同。有一家北京小吃店,我每次只吃一碗麻酱面,据说麻酱也是满族人的风俗。林海音小说《烛》里,那个奶奶痛恨的姨太太秋姑娘是满族人,回娘家总是吃一碗麻酱面,奶奶本来痛恨爷爷娶妾装病最后真得瘫痪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林海音说因为奶奶不识字,所以爷爷给秋姨娘写的诗她也看不懂,刚好也少一些悲哀和痛苦。和朋友漫步在后海的小店,我终于看见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兔儿爷,在工艺品店,很贵很贵,它其实已经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了。祁老太爷的后代真的生活在了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京!鼓楼旁边一些狭窄的胡同,破旧的四合院,来回一些北京大妈大爷悠闲地在这里用京腔聊天,这是电视剧《空镜子》燕儿和莉的生活场景,燕儿的笑容是这个冷漠时代的一缕清风。都说北京的孩子一种是胡同里长大的,一种是大院里的,《空镜子》是前者;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是后者。和IRINA漫步在北海附近,路过一条街,一个人一辆车都没有,大门口站着两个解放军,她问我这是哪,我说是军区大院,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中南海。也是在那条街上,IRINA告诉我她离开俄罗斯的丈夫去了美国,后来那个男人又求他回来,但是一切太晚了。和IRINA在故宫金水桥畔,望着故宫的角楼,云霞满天,我说其实我们两个民族很像,外国小说我很难真正看进去,但《静静地顿河》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里面既有东方式的含蓄和内敛,同时又有激情和野性,这是我们不同的地方。IRINA表示赞同,她说因为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所以性格比较多元。敏说我写的童年往事有点像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淡淡的忧伤;其实故事和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差不多,只是背景不同而已,情节也就有了些许变化。冬天的北京,风很大,我刚来的时候脸被风刮得很疼。迎着大风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从马甸的地铁口出来看见夕阳西下,不禁有些感慨。刚来北京时,出去办事,同事只是说在马甸倒车,可是有马甸桥东、马甸桥西、马甸桥南、马甸桥北,如果错了,怎么走到对面都不知道。老舍先生说中秋节前后的北平,是最美的。我们在最美的时节来到香山脚下,听段老师讲《红楼梦》,片片红叶落在身上,顿时听书的人成了书中之人。 昌平通地铁了,从昌平到五道口只要四十分钟,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像瑞全和祁老太爷的思想,差了一个世纪。而我就如电影《立秋》里面的文艺青年,在一个落后的地方,如果你比较特别,就像长了六个指头。报站巩华镇到了,清冷的候车室,既没人上也没人下。这是康熙皇帝结发妻子赫舍里的陵墓所在,赫舍里二十二岁因难产去世,此后四十多年康熙经常来看他,跟她说说话,赫舍里并没有因为早逝而离开康熙的生活。康熙在说什么,是国家大事,还是儿子的成长,或者独自垂泪,流露善感多愁不为人知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