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说故乡在水边,记忆里一直在下雨,所以他笔下有一种“湿漉漉的安静”。我上大学时,读《草房子》就发现了他字里行间中荡漾的这种诗意。 虽然汉语不断强调语法,可我愈来愈发现真正动人的句子,都是“病句”!但仔细想来却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我没看过北岛的诗,但只此一句,我就知道他是个诗人,“我踏破了水洼,踏破了天光云影……”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这是杜甫评价李白的句子,历来孩童学习,可以学老杜,但李白却学不来。我也是近来刚刚体会到李白的“奇思”。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天才纵溢,完全不受拘束。这是“上天”;《长干行》和《子夜四时歌》又马上回到了人间,篇幅很短,诗人只截取了几个最动人、最平凡的瞬间。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日捣衣、冬日缝衣。 朋友问我,你是长安人,为什么不喜欢唐诗,而喜欢六朝诗歌?你仔细研读,会发现唐代真正一流的诗人都特别善于学习六朝诗歌。比如李白这些乐府诗歌,没有人写得这么柔情、温婉。我读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这幅采桑图时,脑子里配的是陈英雄影片《三个季节》,采莲女带着斗笠边采莲边唱歌,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中间点缀着朵朵白莲,让人有出世的感觉,你也明白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一方水土一方人,春歌里是秦女罗敷采桑的勤劳,和“五马莫流连”的直接;夏歌就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切换到了吴越南国,江南女子西施采莲的画面。 秋歌又回到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喜欢诗里的长安,并庆幸,在这里的每个晨昏,我都可以穿梭在有诗人们生命印记的山川中。我想他们也看过同样的河、见过同样的山,因此我也觉得,那些山和路,也在帮我无限接近心中那个特别的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