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学者的“不隔”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有人说刘德华在《无间道》中演的坏人比好人还像好人,刘德华说这就是他要的效果,卧底比警察还像警察。

我觉得日本学者做中国学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想的。难怪,曾经,他们在敦煌学会上,骄傲地说,敦煌在贵国,敦煌学在日本!(现在也在中国)

欧美学者的中国文学研究,让我总觉得隔靴搔痒,就好像用西洋乐器演奏春江花月夜;而日本学者则不同,他们不靠别出心裁,他们靠的是对汉文学的敏锐和细腻,还有像匠人一般的做学问精神,总是能够拨动你的心弦。

近日,读日本学者山本和义的《诗人与造物——苏轼论考》,其中有些观点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说苏轼诗歌明朗豁达,在于他对人生的认识,他很少用“忽”,喜欢用“人生如寄”,基于认为人生是不断展开一直持续到未来的这种认识。

於我心有戚戚焉。

还有,苏轼的心境一片澄明,并不以一己得失为喜忧。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恩赐,对自己的存在充满喜悦之情。自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出“那种对人生的空漠感,中国文学史上没有比苏轼更强烈的”,似乎已经成为评苏轼人生观的定论,并不断被引证。

我也早生疑惑,可我从苏轼诗文里读到的都是“爱”啊,对人生、人世的悲悯之心产生的大爱啊!现在,终于找到了知音。

直到后记,我才知道作者是小川环树的徒弟。

日本汉学从内藤湖南、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先生,再到山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我,一个长安人,在京都的街头,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京都的亭台楼阁、街衢巷陌让我看到了大唐的遗韵。

不由得,像程蝶衣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个叫青木的懂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