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俗世奇人》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觉得浮世的一切他都体验过了,就是没明白死是怎么回事?于是,两位徒弟帮师父操持了一场葬礼,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一片混乱之中,师父又活过来了,在棺材里坐起来感慨:我算知道死是怎么回事了…… 中国人自古讳言生死。 我们在繁华中迷失,以为老之将至、死之将至都是极为遥远的事情,相比之下,还不如古人清醒。陶渊明一向以田园诗著称,其实他还是一位思想家,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死观。他的《自拟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还描绘了死后的凄凉景象,“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我想惟其如此,看透、参透,选择才能那么彻底、决绝。 在美国时,图书馆落满春花的小径刚和同学告别,转身来到停车场,旁边就是墓地;华尔街繁华热闹之地,几所教堂后面都有墓地。中西墓地空间设置的不同,毋宁说是一种生死观的差异。 美国人平视万事万物,包括平视生死。活得清醒、自在、从容。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墓碑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撰写《独立宣言》的人。当尘世的繁华和喧闹如潮汐抹过的海滩,渐渐退去,又有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春天里,和朋友出去玩,正当我陶醉于窗外美景、感叹万物生机之际,他指着一片陵园说: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周末,十字路口有人烧纸,原来是寒衣节,然后是西方鬼节——万圣节,墨西哥亡灵节,如此密集,不同文化之间居然惊人的相似。 在生生死死之间,你“活”过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