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秋与友书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老师,我觉得这不对:你能给我找到一抽屉时间吗?你能找到一屋子时间吗?……

为什么不对?这就是诗的语言,北岛说“我唯一的行李就是中文”,余光中“凡我在处,就是中国”,难道都是病句?

  反常合道乃奇趣!读来似乎有些不解,想来又合情合理。

比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声音怎么能“湿”呢?但短短的五个字里,却容纳了巨大的时空感,因为“云外”;“湿”也写出了钟声冲破云层的那种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

你说想看《文心雕龙》。

若是以前,我一定很高兴,但我不建议你现在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妨先当个杂家。如蜜蜂采蜜一般,博览全书,只“掐尖”,比如《文心雕龙》只取《神思篇》反复品味,即可。历史、艺术、哲学都要涉猎,不然你的眼光和见识会受局限,等你真的想成为“专家”时,就力不从心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不求多,只求有收获。

你问我还有什么书推荐,假期可看。

人世的风景也是一本大书。沈从文经常说,他是只有小学文化的作家。可你看他的文字那样鲜活、有灵气,他读的是故乡湘西“这部大书”,并且继续书写……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很美,很典雅,但是很孱弱,没有唐代文学那种刚健之气,这和作者的身份经历有关。

魏晋时代是贵族的时代,贵族整日养尊处优,即便是谢灵运游山玩水,也只是“玩”水,而唐代诗人是“行吟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山水诗,写得好,是因为他们在那些地方真实地生活过。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种诗南朝诗人断然是写不出的,没有那样的见识,自然也不可能具有那样的胸襟。

我经常想起,大学时去南京找同学玩,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南京郊外,随处可见散落的石兽、石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那景象给年少的我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后来读到田晓菲《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时,脑海中就经常浮现出那些场景,美的家族、美的时代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夜空,给人们留下一丝怅然……

前几天,和朋友聊文学。优秀作品到底是什么打动我们?文字、用意、故事?都不是!是这一切表象后的伟大心灵!好的文字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这颗心是满怀着悲悯和爱,始终不渝地爱着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其实,挺难的。

哈,所以才要努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