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小说《主角》时,有一段我印象颇深,主角忆秦娥唱戏,她舅给他拉胡琴,“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与高手的心灵相通,是卯头与榫口的紧致楔人,是门框与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唱戏简直就是一种、 极高级的享受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唱戏”和“讲课”联系在一起,对剧中人的一些感受也颇能心领神会。 在北语读书时,有一次学校支援石油附小,给孩子们介绍一些文史知识。我对孩子们说,中国文学虽然形式一直在变,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但本质却从来没有变过,那么这个本质是什么?当时,她们语文老师示意我应该使用“童言童语”,因为这是二年级的孩子,但我从来就认为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文字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况且我对儿子也没用过“童言童语”,为什么不让孩子直接接触简单明白的高质量语言,而人为的进行语言的二次转换呢? 这时,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怯生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用非常小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抒情的本质。当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和我心中的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我以为是幻听,走到她身边,温柔地鼓励她再说一遍,她才稍微放大一点儿声音重复了一遍,仿佛天籁一般。 小姑娘回答问题的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我脑海。过了一年,我看见师妹又在教这个班,发的照片,照片上那个眸子清亮如星星的小姑娘,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两年上课,给不同的班上同一门课,依然觉得如同演员唱戏,面对不同的“观众”,你的“舞台”表现力是不同的。 好老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优秀的学生也一样,可以带给老师很多思考,并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优秀的学生必将超过老师! 电影《霸王别姬》结尾,程蝶衣被日本人抓去,回来不停地感叹:那个叫青木的懂戏;后来程蝶衣抽大烟倒嗓子了,台下没有砸场子,而是鼓掌并唱起了行军曲,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