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左右而言它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在心理描写方面,小说比电影要丰富、细腻得多。不过,我在观影时,评判演员水平高下也是看他如何展现更为复杂的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不一定是动态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女儿终于出嫁了,父亲坐在屋子里,镜头给了桌上的花瓶。龙应台在《目送》里也写到,安德烈上车了,公交车站只剩下静静伫立的邮筒。孤独的邮筒这时和失落的母亲产生了某种联系。画面是静止了,然而人物内心却很复杂,这就是心理描写的妙处,尤其是能够表达深层心理。

因此好的小说,一定是能写出这种深层心理,而不是表层心理。

前两天,我在省图大厅看书,旁边一对年轻夫妇,男的没好气地说,我刚才叫你,你怎么没听见;女的解释了半天,才回过味来,男的根本就不是因为这个事,深层原因是之前积累的一些家庭矛盾。(离我太近,声音太大,想听不见都不行。都是素材。)

深层心理也可以体现在对话的设计上,对话很能体现作家的功力。

如,加缪的《局外人》,开头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而他在海边和女友度假,女人问:你喜欢我吗?索默尔回答:不知道!如果是普通的言情小说,就会写“爱”或者“不爱”,但加缪没有这样乏味的处理,而是追寻人物更深层的心理。在生死爱恨面前,在心灵受到无常冲击的一瞬,在大自然无边的静寂中,回答“不知道”似乎更真实。

探寻人物深层的心理,平时也可以训练,生活中、新闻报道中都可以。我刚才看见一个新闻标题“女孩因为寒假作业自杀”,这样的题目显然就是吸引人注意的,是事件的表象。新闻从业者报道一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吸睛,还是为了还原事件背后的真相引发人们的思考避免以后同样的事情再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