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见骑着滑板车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不禁感叹:时代的发展要看“劳动工具”——政治课本上印象最深刻的话。 我们的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玩具,但家属院里总是有一堆沙子,女孩子拿一些塑料盒当模具可以“做饭”,男孩子可以挖水渠修碉堡。也没有什么游乐设施,爸带我去游乐场玩的都是不花钱的,比如秋千和滑梯,兴庆公园有一座大象状的滑梯被孩子们滑得锃亮锃亮的,一座滑梯承载了几代人童年的梦。 不过,正因为没啥玩的,记忆里仅存的玩具才清晰可现。那个时代的玩具都很简单,爸爸还给我制作过万花筒,用报纸把几块长玻璃一卷,给里面放一些碎彩色纸,我们轮着看可以看好久,随手一转便是一个永不重复的图案,不可预知下一秒的图景。 小钢琴。妈有一次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架玩具小钢琴,那时的定价是十元,简直是天价了!这似乎是为了弥补她常年出差在外不能陪在我身边的遗憾吧。我对童年的记忆都是瞬间的、片段的,我记得我把小钢琴放在一个大木箱子里,每次我要踩着凳子打开箱子,然后放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弹一会儿,姥爷是观众,表演完了再郑重地放回箱子去。我向小伴示好,也不过就是让她们玩一会儿小钢琴。童年的友谊总是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好了,每次挽留友谊的筹码居然也是这个玩具,难道你不想再弹我的钢琴了吗?对方便迟疑了,“背叛”仿佛有了一些代价。 还有一套小餐具。幼儿园六一有表演,那时我刚从老家过来,普通话说的不好,也不大方,老师没有选我。可小伴们兴奋地传言,所有参加演出的孩子都会得到一套塑料餐具,那可是小女孩的梦想。我居然壮着胆要求表演节目,可是我什么也不会,也难坏了老师。最后,老师给我量身定制了“小燕子”,我只需要随着背景音乐“小燕子,往南飞”轻轻舞动双臂即可。好多年后,我在发小洁家看到一张我们那次幼儿园的合影:我坐在小板凳上,头上扎着大蝴蝶结,画着很浓的腮红妆,双手郑重地抚摸着那套小餐具,低着头没有看镜头。 儿童三轮车。不是那种正规的有靠背的儿童三轮车,而是类似简笔画一样几根钢管和一个木头座椅组装的简易儿童三轮车,就这还是妈的朋友送的。那时我们住在筒子楼里,中午大人们在走廊做饭,孩子们排了一队等着骑这辆简易三轮车,嘎扭嘎扭的特别难骑。每当这时,妈就会腾出炒菜的手给三轮车的轮轴滴一滴菜油。其实我能骑的时间不多,但我很享受这种小朋友围着你、巴结你的感觉。 就在筒子楼的锅碗瓢盆声和三轮车的嘎扭声中,童年慢慢地就落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