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闲谈——童年鲁迅和杜丽娘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我看《牡丹亭》,迂腐的私塾先生陈最良,忽然想到了鲁迅,因为他说童年的结束就是上学,问了先生一个问题,先生答不出来还觉得他无礼,还好私塾后面有个小花园,虽然比百草园小,但也是他们的乐园。“后花园”在古典文学作品里,也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仿佛桃花源一般,与世隔绝,让孩子和青年男女在里面得以呼吸自由和青春的气息。

另外,那个“以自己方式爱着孩子”父亲杜宝,也和鲁迅父亲很像,鲁迅说他兴高采烈准备去玩,父亲却在这个时候让他背书,非常扫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文末他还反复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杜宝也一样,跟女儿短暂的交流也是问书读得如何,听见白天睡觉都要严加管教。中国不缺忠臣良将,缺合格的父亲。

鲁迅和杜丽娘差了四百年,一样的老师,一样的父母。我想起鲁迅杂感里的话,富人和穷人的孩子小时候昏天黑地的在家里转,转大了,又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还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又“昏天黑地”地当父母。

我们和鲁迅又差了一百年,大部分也是这样的老师和父母。其实我父母是没太管过我的,那个时代家长都忙于生计不管孩子,倒好些。

门口新开业的商场,小孩子在搭的舞台上、烈日下又唱又跳,美其名曰在庆祝“他们的”节日。大孩子也无非是在父母“搭的舞台”上,又唱又跳,博得些面子。就像杜宝对杜丽娘说,好好读书,以后嫁到人家,知书达理,满堂生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