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师语言艺术基础)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现代社会人人都要终身学习,尤其是教师。我在跟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接触时,最大的感触是他们长大,我教不了。具体来说教师的自我成长分为这样几个方面:理论、专业、实践、反思。

理论自觉。教师岗前培训时学过一些教育学基础理论,但当时只是应付考试,我并没有深入理解。后来很多东西都是实践中悟出来的,和教育理论完全一致。一开始,学生上课纪律不好,我总是生气,甚至想到辞职。后来偶然间听到钱理群先生说,学生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特点就是无论你怎样对他好,他会伤害你。你能不能经受住这个考验,有几部关于教师的经典电影,虽然其中传达的教学理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老师对学生从不放弃,哪怕他们伤害、捉弄老师。关于教学,有一本书《教学七律》,很薄但全是真知灼见。书中说,课堂语言是老师和学生完全理解的、简单清晰的语言。我想起一开始讲授《古代文学》时,特别爱穿插文学理论的内容,因为我自己喜欢,结果从学生的表情一脸茫然,于是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古代文学理论》这门课是给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开设的,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学理论是从文学作品中总结、抽离出来的高度思辨性的思想,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教师还要懂心理学,便于自身成长和与他人沟通。

专业自觉。我站在古代文学讲台上时,离我考研究生已经十年,十年来我手不释卷,从未间断读书。可“读”和“教”真的是两回事。尤其是诗歌,小说还可以介绍一些情节,可是诗歌你觉得好,好在哪,却讲不出很多。另外,讲课,尤其是给本科生教课,并不需要内容多么深刻,深刻的“度”要把握好,不然就成了孤芳自赏,但一定要“细”。把文学史每个知识点拿出来谁都知道一点,我也能讲一会儿,但是讲两节课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背景知识,一些名师的讲座“天马行空”,古今中外的知识信手拈来,学生自然喜欢听,可这除了多读多看没有任何捷径。而文学课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要“备”生活这本大书,童庆炳先生就曾说你要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体验、你尝过的酸甜苦辣,操着一种同朋友聊天时的未经过修饰的但却充满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悟文学的真谛,并学会观察、体悟、检讨自己的生活。我没看见这段话时,就已经这么做了,文学是作家全幅生命的写照,我们也只能用全幅生命去解读。遗憾的是竟然有人整天扣着你的教案不放,这个不符合大纲,那个教案上没有。我只能说“夏虫不可语冰”。

我还恶补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古代没有专业诗人,他们都活跃在政坛,他们的创作是和一生的荣辱得失相关联的,要知人必须论世。寒假读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的《忽必烈传》时,我发现文学史每次只一句“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文化”,可李教授书中说元代不是不重视文化,只是不重视“不实际”的文化;且我们一直认为元代短命是没文化,而书中说忽必烈在海外贸易方面已经建立了欧亚经济贸易圈,有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配套,元代的灭亡有一部分原因恰恰是这些政策太超前了。海外汉学家的甲骨文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历史,也给人很多启示。这些也许我并不会用在课堂上,但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观照文学史时也多了一个维度。

实践自觉。虽然读了很多书,可教师真正的成长还是在课堂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提高。一开始我听了很多名校的课堂视频,但是你的学生也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可能照搬;后来我又听了别的老师的课,可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风格也不能生搬硬套,于是我在实践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就是童庆炳先生说的操着一种同朋友聊天时的未经过修饰的但却充满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悟文学的真谛。

反思自觉。我认为写教学反思有助于自身成长,有时候我也会把比较精彩的课堂实录记下来,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学生的思考,也让人又惊又喜。上周,第四节课下课,我一般都急着去吃饭,这时一位学生走过来跟我聊了一小时,整个教学楼安静下来,他说你根本无法想象那些文学史上一笔带过的作家,在他们的时代放出了怎样的光芒……我为有这样的谈话感到欣喜,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已然不可复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