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世奇人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猪宝想了解诗词格律,说来惭愧,虽然我是古典文学专业的,但我并不会写格律诗。但我知道一个人懂,我对猪宝说有个伯伯每天都坚持写格律诗,你要不要去请教?猪宝欣然答应。

他就是诗人李亚光,他只是一位业余爱好诗歌创作的普通人。我们是在一次小型的文学座谈会上认识的,我性格张扬,有了看法不吐不快,而李老师觉得我是真正懂诗的人,引为知己。我们总共也不过见过几次面,每次李老师把他新写的诗念给我,再讲讲是怎么得来的灵感,我一边啜着他给我沏的茶,一边说着自己的感受,但由于我没有格律诗创作经验,往往说不到点子上。李老师也提到古代诗歌的点评家,都有实际的诗歌创作经验。我也发现诗人兼学者的林庚先生和沈祖棻先生谈诗词时,他们鉴赏的语言本身就是诗,如果是诗,写成什么形式都是诗!而我们这些人上课只会大而化之地讲情景交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惭愧惭愧……

我很珍惜这样的友情,这就是陶渊明说的“忘机友”,完全没有机心,纯然是为对方的才华和人格吸引,尤其是被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当做棋子利用过以后,我的感触更深。李老师对诗歌的追求,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乐在其中,又不仅仅是“乐”,更多的是一种钻研的精神。我告诉他我不会写格律诗,他说一天就可以教会我,可是怎么写得有韵味、有诗的风神,也许一生都无法穷尽……

我们都陷入沉默,我也很认同。登山爱好者攀登的是有形的山,而有人攀登的是“无形的山”——艺术至境,那座山可望不可及,在心里!

上周,我带着猪宝见了李老师,李老师除了细心地给儿子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问题和实践方法外,还对我和孩子讲了很多,这些话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没有成文,直到我曾经在北汽福田的同事认为文学艺术都是富贵闲人的游戏,我才想写出来,告诉他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高贵的血液里对精神有着无穷无尽的追求!

李老师儿子学的是建筑,他觉得很遗憾,孩子不喜欢诗歌,但是他马上眼里闪着光激动地对我说任何门类都应该向诗歌靠近,才有审美价值。我让我想起苏州大学教授的一本书《静读园林》,讲了中国古典建筑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觉得中国所有艺术的核心都是诗,听古琴老师讲高阶的古琴课(我现在还听不懂),有一半都讲的是诗歌,然后才讲指法;我最喜欢的水墨江南,因为我看到宋词的意境;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满纸性情,是书法,更是文学艺术;贝聿铭在狮子林(爷爷的家)长大,他设计了苏州博物馆还有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他说他的很多灵感都来自苏州园林,那些都在他的血液里,这就是文化的熏陶,成了抹不去的生命印记。

李老师还对儿子谈到“承传”,他说中国的文化要靠年轻一代“承传”,先“继承”,再“传”,传的时候要融入新的时代特色。这也让我想到刘勰说的“通变”,而李老师并没有读过文学理论著作,完全凭着对诗歌的一腔热情和多年创作经验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却和文学理论暗合。李老师一边让我欣赏他的新诗,一边拿出他做的厚厚的笔记,我自愧不如。

我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爱动笔,仅仅把读书当成娱乐,离李老师这种眼到、心到、笔到的钻研精神差得很远。

李老师还有很深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他说看着韦曲南那些每天闲逛的学生,他很心痛,这都是“当代青年”啊,以后要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他对猪宝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国做贡献。我从来没给孩子说过这些,这和我的个性气质有关,我只是对孩子说将来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到这些话,我很惭愧。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国情怀,民国时期涌现出的那些仁人志士,都有很深的家学渊源。

总之,这次谈话让我和儿子都受益匪浅,猪宝听得很认真,我想这一定会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课,这是在学校学不到的。看着李老师孜孜不倦地在诗歌园地里探索,我很感动,现在这样纯粹的人太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