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通过曾国藩家书已经了解过曾国藩,他的勤奋、善于自省、志气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并不是他独有的,与他同时代的左宗棠、张之洞也同样有这样的人格操守。而之前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是这样,他们把修身、治国、平天下看作自己终生的“日课”。书里说他很会“识人”,我觉得无非是书读得多,人生经验丰富后一种直觉而已。曾国藩很勤奋。我们现在一提到成就卓越的人,就会说因为聪明,天资异禀,从而忽略了他们自身的勤奋。古话里有一句“愚不可及”,现在往往用于贬义,其实它绝对是褒义,就是指的曾国藩这样的人,真功夫就是死功夫,而死功夫往往聪明人都不愿意下。曾国藩每天都看书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关于这一点,在古代士大夫中并不罕见。比如苏轼,他没事就抄《汉书》,朋友拜访,他迟迟不出来,因为日课没有做完。修身,在士大夫那里是一生的日课,“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详。”一开始是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怎么修,通过不断地读书和自省。曾国藩善于自省。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写日记,通过这种方法自省。比如本来要读书,却出去玩了,回来日记上写“应酬稍繁”。真正贯彻了儒家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普通人做到这点尚且很难,何况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完全可以不这么做的,这是高度的自律,也是人格的内在需求,更是“士”精神的内在价值。曾国藩说:“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砭吾之短。”不仅自省。他也喜欢朋友给自己提意见。自省,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反求诸己”“自强不息”;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范仲淹时常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忘自律自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最终成为了道德和文章的典范。王阳明靠着“学须反己”的态度,进入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开拓了儒学的新境界。“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这种自省的态度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长型思维吗?曾国藩很节俭。不仅自己节俭,比如书中说一次妻子花十两银子买了个丫鬟,曾国藩很生气并退回去了。他还在家书中反复告诫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曾国藩家书(节选)“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的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他说因为像他们这样的大家庭一旦败落,还不如普通人家呢。如果这出自一个普通家庭也就罢了,但却是出自满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之手,就不得不让人敬佩了。不过,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把曾国藩还原成了一个“凡人”,他也有懈怠的时候,比如去朋友家下棋,想给自己放一天假,但是耽误了日课,他又很自责;多看了朋友的小妾两眼,他觉得自己很好色,又自省了半天(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他在打仗胶着的时候,也会打开《易经》算卦,俨然像我们现在查看星座运势;他也迷信看风水,不过这要把他放在他的时代去考量。曾国藩不爱洗澡,这一点和王安石很像!因为心中的志向太高远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就顾不上凡胎了。不过,也惟其如此,才如此真实!不管怎样,曾国藩的人格精神都给后人留下很多启示,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日理万机还不忘对子侄们的谆谆教导,实在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