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本人生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昨天,附中老师问我有个学生想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但是班里已经有比他分数高的学生报了,问我中文还有什么学校好?我脱口而出陕师大呀,家门口的好学校,老师说看来你真的不了解行情,附中只有倒数的学生才报陕师大。
我回复,我一点儿不觉得陕师大的中文和别的学校有差距,且中文专业需要的是一生持续不断的学习,上哪里,真的不重要。可十八岁的孩子又怎么能听进去呢?他是附中的优等生,优等生就必须上名校(难道陕师大不是?),不然同学和家长也接受不了啊。
我进而想到,别说孩子,大人也一样,都活在自己的角色和剧本里,很少做自己。家长不在乎孩子爱不爱兴趣班,我是“模范家长”的角色,至于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该做的都做了”。
我常常感慨为什么我们很少有国外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比如有一次有位美国男同学兴奋地告诉我他马上就要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了,全家人也为此感到振奋!我这人不会装,当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想要是在中国,你家人也许会给你很大压力哟。你自己也笑不来啊。
我们很少为自己活,或者说很少有人有自我觉醒的意识。比如,你本来拿了一个好剧本,别人眼里的好剧本,贤妻良母,有钱有闲,好好演下去就行了。但你偏不想演,因为你发现这个本子里的你根本不是人,只是一个道具,于是你把剧本扔了,你只想做你自己……但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觉悟的,更多的人觉得管他是啥,在别人眼里是好剧本就行了,演阿猫阿狗也行啊。
至于“自我”,这世上早就没有人知道还有“自我”这两个字。只有“角色”,没有“自我”。
中国人不仅自己按剧本生活,当别人没按这个本子活的时候,社会也给你巨大的压力,都说封建礼教吃人,现在“封建礼教”也还在延续。
我仿佛对电影《千与千寻》里面的“无脸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入工业化时代的我们,一个个面目模糊,泯灭了个体差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