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看不见水,人看不见空气,孩子最容易习惯跟忽视的便是来自父母的爱。 ![]() 昨晚看到好几个家长群里都在分享一部微电影,说要转给孩子看看,视频名字叫《孟婆汤》基于现实中的真实发生的事件拍摄。 闲在家里无聊便点了进去,视频不长,只有七分钟,看完后我坐在沙发沉默良久。 父母的关心在孩子听起来全是烦不胜烦的唠叨,觉得自己已经能独立成人,不再需要他们,然而一边嫌弃父母,一边却又在依靠索取,面对父母,他们总是在顶嘴、吵架、逃离。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从来都不对等,一方有恃无恐地嚣张,一方兢兢战战地守护。 孩子总是非常认真地与父母置气,做爹妈的却永远口是心非地与孩子吵架,再生气,怕他饿着,饭一顿不落地做,雨再大也只会怕下到孩子身上,自己拎把伞就去校门口等。 ![]() 很多人不知道,原谅你最多次的,不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爱人,而是你的父母。只是,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应当,也没有一种爱会永远陪在身旁。 视频里的小文变得懂事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明白了要好好学习。 然而成长的代价有时太过沉重,母亲醒来后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全然不记得自己还有一个女儿。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谈到自己父母: 我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孩子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懂事,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有张图片令我感触很深,小男孩每个周末都会跑去帮做环卫的妈妈扫落叶。 (帮妈妈扫落叶的小男孩) 别人家孩子能做的,为什么我们家不能? 告诉孩子你的不容易,不要付出过多、不要总替他们去抗住风雨,吃点苦,会懂得这世上没有浑然天成的好日子,学会了珍惜,日后有苦也能吃得起。 我们所谈的感恩教育便是如此,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他看看,愿他懂事的速度超过你老去的脚步,也愿他日后步入社会,为人父母,尝到生活艰辛,也对你少一份内疚自责。 ![]()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一天自己当了父母了,就知道自己的父母,曾经对自己的付出和教养的艰难了,就懂得了做父母的不容易,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如天呀。 父母对孩子最期望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孩子生活的健健康康。孔圣人有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就是说: 如果孩子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父母就不会有什么担忧了。如果再扩展一些,这个【疾】字除了表示身体的疾病之外,还指孩子一些在生活方面的坏习惯,因为坏习惯是会导致坏身体的,更有甚者还会引导我们的孩子陷入生命危险之地。 我们做父母地要把自己的这份担心,忧虑明确地告诉孩子,而不是像很多传统的父母一样自己扛着,做出一副永远正确有力的样子。 比如见到孩子生病了,一边着急着忙地带孩子去看病,耐心熬药做吃的,一边却在不停地骂孩子——不听话!是不是?!说了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终于感冒了吧?难受吧?! 上面的这些说话模式,是不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然后我们自己做父母了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话,这样的模式? 我们能不能回忆起,当年我们听到父母这么说的时候,内心起过内疚感吗?我们体会到的更多是自己被父母误会,冤枉做错了事,还是父母的那颗担忧我们的爱心? 答案我想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自然出来——觉得被误会,冤枉的情绪会更大一些,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会被爸爸妈妈骂,更多的内心是集中在自己的担心和害怕上,而很少是会体会到自己身体不好,自己的危险处境,会让父母着急担忧,伤心难过。 孩子不能体谅我们父母的最大原因,是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模式出了严重问题——我们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真实地告诉孩子,反而还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权威彰显来“包装”我们的爱心和关心。 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我建议我们的爸爸妈妈,从今之后学会直接明确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弟子规》中这两句中提到的【忧和羞】。直接明确地告诉孩子—— 哎呀,我宝贝生病了 妈妈好难过 好伤心呀 让妈妈再抱抱,亲亲 我曾这样教一位年轻的妈妈,用这新的沟通模式与她一岁多的儿子交流,那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妈妈会难过的——来体会妈妈,甚至教训爸爸没有做好的事情。这就是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开始。 教孩子体谅父母,不是教孩子体谅父母劳作的辛苦,如果我们父母总是给孩子劳作辛苦的体验,以后孩子会不喜欢劳作,这的危害对孩子的未来是很大的,往往会造成孩子成年后“拈轻怕重”,“逃避劳作”,“缺乏责任意识”的行为特征,而导致人生不幸的。 关于劳作的态度,父母应该是那种喜欢劳作,热爱劳作,欢快劳作的人,这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极大的正面刺激和教育,更会促进孩子愿意自动参与劳作,体会劳作的快乐的。 因此,让孩子体谅父母,绝不是让孩子体谅父母劳作的辛苦,艰难,忧愁等,而是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的爱,父母的期待—— 身有伤,怡亲忧 德有伤,怡亲羞 我们要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直接明确地表达谁做了这样的事情,他们的爸爸妈妈就会很难受,很羞愧,羞愧到在日常生活中抬不起头,羞愧到不敢在人群中间行走…… 这些故事就是教会孩子在心底里产生——我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孩子一样,我不能让我的父母这么难过,这么羞愧,这么没有面子。 并决心一定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让自己好的名声传扬到父母的身边,让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能骄傲地,欢笑地与周围的邻里,亲戚,好友来来往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