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敢,儿子抽静脉血竟然没哭(分享5种哭闹)

 凤飞图书 2022-07-15 发布于浙江

很多时候孩子的哭闹不是疼痛,而是恐惧和害怕。

——刘凤飞

儿子两岁了,和妈妈商量着决定送儿子去托班——半托,给儿子的生活增加点丰富度。托班入园前需要完成入园体检,其中有一检查项目是验血,不是手指血而是静脉血。一想到静脉血,估摸着儿子到时必定是挣扎着嚎啕大哭。但这次让我惊叹,他竟然没有哭,一个两岁宝宝抽静脉血竟然没有哭。

打疫苗和抽静脉血没哭,中间发生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下。可能是其中,我和妈妈的铺垫以及让宝宝获得参与感起到了安抚和缓解恐惧的作用也有可能只是各种机遇和巧合的汇聚,所以没有哭。

两周前带儿子去入园体检抽静脉血,全程宝宝没有哭闹。这次抽血的铺垫和建立宝宝的参与感,是基于最近一次打疫苗尝试获得的成功经验的复用。

先说说打疫苗的过程。

疫苗的经验

当时打疫苗有这样一段铺垫过程,主要是对话了。儿子的单字对话,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明确他是否可以Get我的意思。

明天我们去打疫苗好不好?

不好

打了疫苗就不会感冒了,对不对?

打疫苗会有点痛哦,你怕不怕?

不过也不是特别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们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们就哭好不好。

一番对话,似乎他能听懂。

出门前,到了医院,我又重复了上面的对话。

(铺垫)
我:“打了疫苗就不会感冒了,对不对?
儿子:“对”
我:“打疫苗会有点痛,你怕不怕?
儿子:“怕”
我:“不过也不是特别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们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们就哭好不好。
儿子:“好”
我:“我们是男子汉,不是特别痛,我们就不哭,对不对?
儿子:“对”
(参与感)
我:“拿好卡卡,这个卡卡,你给医生,好不好?
儿子:“好”
我:“然后我们要和医生说,我们要干嘛?
儿子:“打疫苗”
我:“好的,你记得给卡卡医生和告诉医生我们要打疫苗好不好?
儿子:“好”

对话还在继续,增加了一些让孩子参与的话题

拿好卡卡,这个卡卡,你给医生,好不好?

然后我们要和医生说,我们要干嘛?

打疫苗

好的,你记得给卡卡医生和告诉医生我们要打疫苗好不好?

到了打疫苗的地方

(参与感)

我:“宝宝,把卡卡给医生。
他把卡给了医生
我:“宝宝,和医生说下,我们要干嘛?
儿子:“打疫苗”

医生开始准备了

(铺垫)

我:“要打疫苗了,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们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们就哭好不好?
儿子:“好”
我:“妈妈抱着保护宝宝,对不对?
儿子:“对”
我:“我们是男子汉,不是特别痛,我们就不哭,对不对?
儿子:“对”


医生扎了下去,真的就没哭,然后医生很惊喜的,表扬了他。

他似乎也很得意说着:“宝宝没哭。

静脉血


我:“明天我们要去抽血检查好不好?”
儿子:“不好”
我:“想不想去托班呢?”
儿子:“想”
我:“托班好不好玩?”
儿子:“好玩”
我:“不过,去托班我们需要先做个检查要抽血,好不好?”
儿子:“好”
我:“抽血比较痛。”
儿子:“宝宝害怕”
我:“嗯嗯,抽血要比打疫苗更痛一点。”
没回复
我:“到时候,宝宝感受下,如果很痛,我们就哭出来好不好?”
儿子:“好”

到了医院重复了一遍

排队抽血前又重复了一遍,不过前面还有两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哭了,第二个小朋友没哭,我们是第三个。

第一个打完的对话
我:“你看还是有点痛的,这个小哥哥哭了是不是?”
儿子:“是”
我:“宝宝会哭吗?”
儿子:“会”

第二个打的时候的对话
我:“这个小哥哥没哭,对不对?”
儿子:“对”
我:“看来也不是特别痛,对不对?”
儿子:“对”
我:“宝宝,感受下如果不是特别疼,我们就也不哭好不好?”
儿子:“好”

到了抽血台
我:“妈妈抱着宝宝,爸爸保护宝宝好不好?”
儿子:“好”
我:“妈妈抱着宝宝,宝宝是不是就不怕了。”
儿子:“是”
我:“那我们开始抽血了,手手不要动哦,不然会更痛。”
没回复
可以看出有些紧张,因为开始捆橡胶带了。
我:“妈妈抱着宝宝安全,不危险
就这样抽完了,全程妈妈抱着也是很关键的点,并且没有强迫他伸手等,都是顺着和他说来完成的。

不过贴上棉花,倒是有些不乐意了
于是妈妈说:这个要按着不然会流血,
儿子:“不要不要
(参与感)
妈妈继续说:“那宝宝,自己按着。”
KO,搞定,他自己按着
全程没哭,我都惊讶了。

想让孩子不哭,缓解孩子对事物的恐惧,很重要,同时也要让他参与进来。

种哭闹的原因


孩子哭闹算是常事了,但是每一次孩子哭闹其中原因也各不相同。每一次哭闹可能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果可以辨别,相信可以应对自如,至少心中有数。

带娃这么久,我觉得可以分为 5 大类哭闹原因。

1、生理需求哭闹

从宝宝刚出生开始,还不会说话,所有的需求只能用哭声来表达。
饿了、渴了、尿了、病了......都只能用哭来传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快速响应他的生理需求,满足他的需求并给予安全感。

这几本育儿书籍我看过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带娃的困扰。

2、秩序维持哭闹
每位儿童都有自我的内在秩序,可能这些秩序,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儿童的内心。

为什么玩具车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
为什么有些事情就是指定要妈妈来做?
为什么有些事情一定要按照顺序完成?

这些可能是儿童内在秩序在起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维持他的秩序,他的哭闹也就停止了。
从儿子出生,我就开始写敏感期的图书了,不过现在才完成三分之一。市面上有几本关于儿童敏感期的图书,我觉得非常不错,有兴趣可以看看,更加了解孩子。
3、分离焦虑哭闹
分离焦虑是儿童与亲人分开,尤其是与妈妈分开,所产生的不安情绪造成的哭闹。
那不分离是不是最好解决分离焦虑的答案呢。或许是,但是怎么可能永远不分离呢?
可以尝试从短暂分离开始逐渐拉长时间
告别仪式,尽可能一开始固定告别仪式和时间,形成一种习惯
不偷偷摸摸的离开,大大方方的告知离开,不让你的消失捉摸不定(难免会哭)
信守诺言,说过什么时候回来就要什么时候回来,或者说去买玩具和零售回来,就一定记得买

分离焦虑在去托班的时候尤为明显,这个时候哭闹60%是分离焦虑,20%是未知环境的恐惧,还有其他吧。(百分比不一定准确只是表达一个我的认知比重。)

4、恐惧害怕哭闹
还有很多情况,儿童的哭闹是因为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未知,也可能是一种气息,环境中的紧张、压抑等气氛。
比如:进入医院似乎就有这样一种气息。看见大白对小朋友来说更为紧张,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对我进行一些奇怪的动作(检查),旁边还有各种小朋友的哭闹。
所以不断的铺垫,和给予安全感就特别的重要,尽可能缓和情绪,再进行,强迫会让哭闹更加严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打针是痛,就说痛。如果我们说打针不痛,实际孩子感知会明白你是在说谎的,彼此的信任就会逐渐消失。

去托班的时候多半是恐惧环境,可以入园前多带带孩子去托班玩一玩,熟悉环境,熟悉老师。

带着孩子看看绘本也是不错的,只是讲解恐惧的情绪还是不行的,需要针对场景选择绘本。毕竟这个时候对恐惧这种情绪的感知不是很能够理解。
比如看医生,就选看医生的绘本。
上幼儿园,就选上幼儿园的绘本。
妈妈为了很好的让儿子过渡上托班分离焦虑和恐惧,经常带去托班玩,还借了10本上幼儿园的绘本。(有点卷了)

5、获取需求哭闹
哭闹要玩具,哭闹要尝试一些特别危险的事情,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不允许,他就会用哭闹来对抗我们获取需求。
我认为这个是唯一一个可以适度放任不管的哭闹行为,任其撒泼打滚给他一个冷静区,然后我们做到和善而坚定。
其它的哭闹行为我认为都需要我们及时响应他。

我认为育儿无绝对,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质,生活的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只是分享一些我经历的事和感受到的认知,不代表任何育儿的道理。

如果你觉得分享有价值,记得点击关注+点赞+在看+收藏,这样找到我更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