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一张高校里的教育报

 竹林碧雨 2022-07-15 发布于上海

办一张高校里的教育报

不管是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武汉科技大学报》秉承办一张高校里的教育报的办报理念,与时代同步,与教育同行,校报眼光不局限于大学的一般活动,而是站在社会的高度、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新闻的价值,见证、记录和参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以校园小报纸服务中国大教育以专业服务能力、新闻引导能力、宣传鼓动能力,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着力打造权威性的校园主流新闻传播阵地。获得全国优秀校报,湖北省最佳校报等荣誉称号,赢得教育界、新闻界的广泛赞誉。

    一、为什么要办成教育报

高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武汉科技大学报》作为高校的党报,积极践行政治家办报,制作新闻精品佳作,以正确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不断推进高校履行四大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1.迎接教育改革的需要。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高等教育不断面临新挑战、新问题、新困难。《武汉科技大学报》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新闻专业素质,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观察、探讨中,报道教育改革的真实状态,解释主要原因,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2.应对新媒体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武汉科技大学报》经历了十年报网融合,又逐步走向报网分离,摒弃过去 从网上搬到报纸的做法,由新闻为主转向深度为主,立足教育的热点、难点和新点,做高等教育的深度报道,巩固传统媒体的地位。

3.满足读者阅读的需要。高校校报的读者群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考能力,仅仅呈现是什么,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本着读者第一的理念,《武汉科技大学报》围绕高等教育做新闻,传播信息,解读政策,回应问题,满足读者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究。

实践证明,我们怀着新闻理想和新闻追求,凭着媒体责任和专业标准,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把报纸办成教育报,有效提升了报纸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实现了高校报纸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怎样办高校里的教育报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武汉科技大学报》敏锐地捕捉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主动迎接中国教育改革的挑战和困难,积极探寻中国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办法,围绕教学教材、考试考证考研、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等,全方位进行探讨和思考,做有影响力的教育深度稿。

新闻策划做到有宏观性,全面审视选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有前瞻性,洞察事物未来趋势和给出可行性建议;有求真性,通过大量艰辛的采访,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实地考证新闻事实,策划和采写稿件。

  1. 正面做题,做跟进式报道,反映教育改革的现状。

眼光向上,着眼高等教育的重大事情、重大变化策划选题;笔尖向下,讲述身边的新

事物、新变化。通过新闻策划对中央或教育部的重大决策、热点教育新闻事件等,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和报道切入口,做跟进式报道。通过新闻稿件深度观察和专业解读教育新现象,反映教育的真实现状。

新知识、新技术写入教材,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可是在这段时间里,新观念、新知识已经变旧,甚至可能淘汰。高校教材离社会需求有多远?《武汉科技大学报》采写《时代发展了 高校部分教材赶不上趟》深度报道,反映高校教材严重滞后,呼吁加大教材的更新。《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刊出长稿《走出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窘境》,一时反响强烈。该稿件获2003年度湖北新闻奖。

答对题目发个棒棒糖,逃课罚抄单词,零作弊奖红包……一些中小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用在大学生身上,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武汉科技大学报》推出《高教管理给普教补课》,反思现阶段中小学教育的缺位。稿件见报后,中宣部发专文讨论,直接影响高层教育决策。

高校学子突发重病的案例越来越多,高校管理机构力不从心,保险业雨后送伞,爱心募捐也只是杯水车薪。大学生重病怎么办?《武汉科技大学报》采写《重病募捐不是良策,高校呼唤爱心基金》,提出思路:设立一种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该校两万在校生,若向每个学生”50元,毕业离校时返还,根据高密度人群突发重病万分之一的几率,这100万资金本息的滚动和积淀,足以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科技日报》全文刊出,一石击起千层浪,此文10余家报纸接连转载,相关探讨持续四五年。

还有,《谁在让本科教育缩水》,反映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大四学生忙找工作,使得四年的本科缩水为三年,《中国教育报》刊登;《校园另类蹭课族》,反映继续教育的改革跟不上社会民众的学习需求,蹭课族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考试改革,乐了学生累了老师》,反映考试由单纯考知识转向考综合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带给教师挑战;《就业指挥棒》,反映学生为了就业忙考证,本末倒置而忽视专业的学习。

如实的描写、生动的叙述、大胆的揭示,透彻的分析,对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观察、思索和追问,新闻价值高,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也让读者结成共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2.反向破题,做亮相式报道,展示教育改革的成果。

针对各大媒体揭示教育改革问题的新闻报道,《武汉科技大学报》主动结合学校教育改

革的做法和成绩,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教育的高度,将碎片化的学校新闻信息整合成角度新、有力度的文章,做亮相式报道,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绩,破解教育难题。

媒体纷纷报道扩招带来学生素质下降,记者采写《学籍预警与教学督导成为硬措施》,反映武科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学管理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

贫困生帮扶成为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写《武汉科大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报道学校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关爱和帮扶贫困生。《中国改革报》以《武汉科技大学关爱三困生成为制度》报道,反响大,效果好。

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记者采写《武汉科大量化考核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报道学校搭台,给场地给资金;学生唱戏,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量化,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中国教育报》刊登。

思政课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受学生喜欢。记者采写《运用活教材走进大课堂——武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搬到老区红安  震撼思想课 延续三十年》和《大社会采花 小课堂酿蜜” 武汉科技大学:精彩两课让学生终身受益》,报道武科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改革与突破,把思政课搬到社会大课堂,把社会搬进学校小课堂,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分别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登。

《中国青年报》刊登《高校教师与学生渐行渐远》,我校大批教授担任班主任,爱生如子,教书育人。于是,记者反向破题采写《教授的一半是家长》,报道我校教授班主任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媒体报道两会代表热议:青年学者如何突破科研瓶颈? 记者采写《青年学者自发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中国教育报》以《学术沙龙能否助青年科研突围》进行一整版报道。教育部提出高校协同创新求发展,记者采写《尝到校企协同创新甜头——武汉科技大学探索校企合作加减乘法》,《中国教育报》刊登。媒体大呼史上最难就业季,记者采写《武汉科大三剂就业药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婆家》,报道我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中国教育报》刊登。省属高校发展遇到瓶颈,记者采写《为什么是武汉科技大学》和《应用型人才 该怎么培养》,报道我校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依托企业培养人才的做法,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还有,《扫描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高校呼唤校园安全应急机制》、《武汉科大:大学生创业的沃土》、《武汉科大:研究生培养精耕细作》等一批深度报道。这些稿件,针对教育的难题和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报道,给出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新闻价值,既破解教育难题,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求异立题,做介入式报道,揭示教育改革的问题。

    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带来值得深入谈论和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武汉科技大学报》主

动发现问题,对教育新闻主体进行时间、空间维度的扩展报道,从背景介绍、前景预测等全面揭示,并介入新闻事实中,放大主题,引发讨论,站在建设性角度思考和探寻解决的方式和途径,有意识地对事态发展施以一定引导或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预期效果。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为爱情丢掉自我,因点滴小事与朋友剑拔弩张,对进出图书馆的同学不屑一顾。记者采写《有多少事可以重来》,劝诫大学生们明确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有哪些事不能去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大学运动会由热变冷,又由冷变热,《武汉科技大学报》给与了持续的关注。2001年记者发现运动会越来越冷清,经采访调查得知原因是项目单一,竞技性强,于是采写《大学运动会为何如此冷清》,提出淡化竞技性,强调大众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把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增强集体荣誉感的途径,《中国体育报》配编辑评论全文刊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运动会变热闹了,记者调查后得知增加趣味项目和集体娱乐项目,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于是采写《运动会由冷变热》,报道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体育的快乐。这篇稿件又被《中国体育报》全文刊登。

    学校周边网吧门庭若市,泡网吧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课余活动,大学生触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校报编辑部特意组织校报记者团50余人对校园周边网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暗访,采写《校园周边网吧为何如此火爆---众商家投资近千万 大学生疯狂上网》。呼吁大学生们从网络的虚幻中解脱出来,在现实的校园里踏踏实实做学问,追求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周边网吧进行清理整顿,还高校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久,青山区对我校校园周边的网吧进行了整顿。

    一名学生违反校规被开除,竟说不知道校。听说此事,校报编辑部策划调查性新闻《大学里的那些规矩》。记者搜罗学校规章制度的硬规矩和日常生活中的软规矩,撰写《成文的硬规矩,碰不得》、《潜在的软规矩,伤不起》、《大学里的规矩怎么看》,并配言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对各种规矩,一要知道,二要遵守,三要敬畏,引发学生热议和思考。

    还有,《寻找失落的团队精神》、《扫描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大学生逃课,谁之过?》、《大学生 你何时断奶》、《餐具的流失》、《不愿当班干抢着当校干》、《手机可否请出大学课堂》等深度报道。

《武汉科技大学报》不回避社会争议,以独特的视角,充分的素材,简练的文笔,客观呈现教育现象,反映时代特点,传达理性思考。以想得深,看得远,写得透,呈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展现良好的职业状态和专业精神,对教育改革发挥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

    三、办成一张怎样的教育报

    《武汉科技大学报》树立权威、专业、贴近的办报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对报纸的版面、内容等整体规划和设置。一版要闻,提供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二版深度、评论,呈现当前教育的热点和观点;三版人物、焦点,正面宣传教育典型和新闻事件,引领校园风气;四版文化,推荐世界、中国、校园的时尚文化。力求五化,办成好看可读的报纸。

1.信息优化。对重要政策、会议、活动等报道,打破带着镣铐跳舞做法,重视新闻发现和新闻价值,根据读者的需求,以解读、新闻特写、新闻综述、图片新闻等,精心制作新闻,有效传播信息,增强新闻性和可读性。

2.焦点亮化。每期报纸有焦点,焦点是有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在新闻事件中,从问题角度入手,寻找教育的热点、难点和读者的关注点,通过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深度挖掘,把深度报道做深、做足、做亮,提高思想性和深刻性,使之成为每期报纸的核心,很多稿件历经十多年,至今还有新闻价值。

3.思想深化。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校报既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也是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思想者。针对近期发生的热点新闻,及时做出反应,客观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呈现观点,以评论解读教育事件和教育问题,引领主流舆论,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与读者共鸣。

4.版面美化。报纸追求版面美、图片美、标题美、文字美,力求呈现简洁、大气、抢眼的视觉效果,让读者看了,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心头一震,体现报纸的品位和品质。

5.影响大化。大力推进报媒与新媒体的联动,利用新媒体借船出海,报纸同步上传校园新闻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高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品牌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

《武汉科技大学报》以办一张高校里的教育报为办报理念,多年来采写出大量的精品佳作,每年有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新网等中央媒体刊登。获中国高校新闻奖数量居全国前列,获湖北省新闻奖数量居全省榜首。作为一所工科院校为有主流媒体输送了数十名优秀记者,《湖北日报》以《工科院校走出记者方阵 武科大优秀生迈进主流媒体》为题,进行长篇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