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闲谈人生 / 马文田(黑龙江)|| 当代文学家金秋卷

 清涟一荷 2022-07-15 发布于安徽


知名·专业·权威

金秋卷·2022·总第九期

(网纸同步)

原创·精品

金秋卷


□ 美刊佳作 □


闲谈人生

散文







文/ 马文田(黑龙江)
叶知冬意,万花随季节而飘零,这是自然规律。光阴燃指,岁月如流,人也如万花一样,随着时间的流去,渐渐走向死亡。人生是如此的无奈,谁能抗拒了这铁打的规律?人生这个话题,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讲诉谈论?下面我们就展开文学的史册,欣赏高论,品味人生。
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就是形容人生时间短暂的成语“白驹过隙”的来源。
林语堂从生物学的观点,认为人生是诗意样的人生,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开始是朴实的童年,然后是粗拙的青年,之后是成熟的中年,再之后是年迈的老年。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闪灭,一个人便永远长眠不醒了。他认为这里体现出人生的韵律之美,人们应该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地欣赏人生的主旨,欣赏它急缓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林语堂的论述,如同美妙的抒情诗,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美。
莎士比亚在《人生的七个阶段》中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他认为人生的七个阶段是婴孩——学童——情人——军人——法官——老叟,最后第七时期是孩童时代的再现,全然忘却,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味,没有一切。莎士比亚关于人生七个阶段说法,我觉得似乎在逻辑上有点说不通,但他把人生比喻为舞台,还真是形象而又贴切。
 宋朝文学家洪迈在《容斋五笔-卷三》中说他的舍人朱新仲把人生分为五计:“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寿命的长短不一样,姑且以七十为准:十岁左右还是儿童,跟随在父母身边,天气的寒热燥湿父母都得为他操心,衣食住行都有父母安排,只等长大成人,这叫生计;二十岁时已经是成人,筋骨强健,志向高远,开始问津名利场,秣马厉兵,以争取自己获胜,就像是千里驹虽然屈伏槽枥,却想着有朝一日驰骋千里,这叫身计;三十到四十之间,日夜苦思,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做,欲求高官厚禄,财源旺盛,门第高大,子孙兴旺,这叫家计;五十岁时,心力已经疲惫,俯仰人世间,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施展殆尽,生命已经接近尾声,就像过隙白驹一样。过去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时应当听从命运的安排,收起名利之心,善藏起在名利场上拼杀的工具,像蚕作茧一样建一个舒适的安乐窝,这叫老计;六十岁以后,人生已过了一个甲子,生命就像夕阳衔山一样很快要朽木入土了,这时应静心修养,使生活安宁,死而无憾,这叫死计。”洪迈认为朱新仲的人生五计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他写了下来。朱新仲关于人生五计的说法,可以说是高论,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生五个阶段的历程。不过我觉得他关于五十岁的论述,衰老有些过早。按现在我们的身体状况,五十岁还是好时候,这是由于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的关系。
朱新仲人生五个阶段的论述,相比莎士比亚的七个阶段论,要高明得多。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这五计和林语堂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相比,家计和老计,就等于中年了。因为年龄阶段的不同,五计,形象地写出各阶段的特点。在这方面,孔子也有论述。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中年、老年。他认为人生应该有三忌,少年忌性,中年忌斗,老年忌得。人在少年时期,正在成长的过程,这个时期,应该避免性活动,以利于身体健康地成长;人到中年,体格健壮,年富力强,精力旺盛,这时应该避免和人争斗,以免伤害自己和他人;人走入老年,人生拼搏的时机已经过去,该得到的已经得到,这时期就应该避免有贪得无厌的想法,而应该老老实实安度晚年。孔子的三忌,可谓是人生的至宝。


《道士下山》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还有五十年,五十年再分成日夜,只有二十五年光景了,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能剩下多少好日子。”这段文章清楚地告诉我们,利用好时间,就会有收获,而忽略年华,就将一事无成。看起来七十年时间很长,其实有用的时间又是多么短暂。
 吕坤是明代思想家,他的著述“多出新意”,他熟读百家,自出新意。他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他在其著作《呻吟语》中说:“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如此,而此其大凡也。”这进心、定心、退心,说出了人生的规律。青年时代虽然未必有真知灼见,却有敢想敢干的精神;中年时代,对事情就有真知灼见了,心也有定力了。到了老年已洞察人生,但是精力却不行了,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洋兴叹了。这种规律,未必人人都如此,但大体是这样的。吕坤把人生按三个阶段来分析,既不同于朱新仲的五分法,也不同于林语堂的四分法,也有独到的见解。
人生的过程,不管怎样分,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美丽,有它不同的风采。年龄小的人,生活在前进中;年龄大的人,生活在品味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心不老,那么人生依然是灿烂的,
生活照样是舒心的。体会灿烂的人生,感受生活的舒心,这正如卢梭所说的:“生活得最好的人,不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
《老子》“出生入死”章说:“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文字,老子是说“始出于世而生,终入于地而死。走向生长的十分有三,走向死亡的十分有三,人的生长,由于活动而至于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追求生活过分强烈啊,本来应该长寿后来走向了短寿。”按老子的观点,有十分之三的人,是由于在生活中过分追求、拼搏而离开了人间。其实每个人都很在乎自己的健康和身体,但却没有意识到损伤自己生命的另一个原因,恰恰是过于在乎生命的长短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放不下,想不开,看不淡,所以优思过度,纠结烦闷,自责懊恼,天长日久,越活越累,抑郁成疾,损伤了身体,导致短寿。


这个观点,吕坤在《呻吟语》中有有论述:“世之欲恶无穷,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与无穷斗,则物之胜人不啻万千,奈之何不病且死也?”人活在世上,不好的欲望无穷无尽,而人的精力却极其有限。以有限的精力与无穷的欲望争斗,那一定是无穷的欲望胜过人的精力,怎么能不使你生病甚至死亡啊?这就是人生在向这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努力。吕坤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对于贪得无厌的人性几乎是当头棒喝。
西洋人,信仰基督教。中东人,信仰伊斯兰。中国人,信仰儒释道。有人说,儒家,拿得起,重在人世。佛家,放得下,期待来世。道家,看得开,已然出世。信仰,使人在生活的途中能体会到快乐,而且是充满着希望的快乐,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信仰能使人长寿。
但放不下、想不开、看不淡的并不一定要信仰宗教,林语堂先生为这些人开了一个药方。他在《艺术的生活》中说:“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我们在这美丽的尘世上好像是过路的旅客,这个事实我想大家都承认的,即使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况且我们并不是住在地牢里,而是在这个美丽的尘世上,而且是要过七八十年的生活,假如我们不尽力使生活美满,那就是忘恩负义了。有时我们太富于野心,看不起这个卑低的,但也是宽大的尘世。可是我们如要获得精神的和谐,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对于这个身心的寄托处所,必须有一种依恋之感。”林语堂先生说得多好,人活在世上,要获得精神的和谐,就会活得轻松恬淡,活得自由舒畅,也就能放得下,想得开,看得淡了。
梁之永有一篇《知命赋》写道:“天地茫茫,世事沧桑,生命无常,何须奔忙!烦嚣俗尘,逐利追名,殊不知穷通有数,祸福缘定。叹秋霜月夜,长城犹在,皇陵宫寂,邺城台荒,无非似戏如梦空一场------”此赋虽有些宿命的观点,却道出了人世的实情。生命无常,能平安地度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此时世上多少人今天已经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通过古人对于人生的论述,使人们了解了生命。你会明白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抱着随时会失去它的心情去珍惜生活,你才能真正的活得明白。“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虚名绊此身”(杜甫诗句)。要像飞鱼嬉戏于浪头之上,身心欢快地生活,你才是高境界的人。
让我们以左拉的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我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天都是我新生命的开始。”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作者风采


黑龙江作家/诗人:马文田




作者简介

马文田,黑龙江省绥棱县人。绥化市作协会员,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创作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有学术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在《教育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论文大典》、《黑龙江公安》、《深圳罗湖文艺》、《绥化法制报》、《五色石》、《文学影视》、《努敏河文艺》、《龙江诗词》、《平凡诗界》、《江南作家》、《神州文学家园》、《黄冈新风》、《当代精英文学》、《当代文学家总群》、《中外经典文学艺术》、《当代作家联盟》、《国际诗歌网》等刊物和平台平台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