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诞脑科学》: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菌心说 2022-07-15 发布于北京
人类虽然聪明睿智,但也可能愚不可及。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包括记忆、信念、选择、语言和快乐,“克鲁机”现象(点击查看)无所不在。
发现和认识到大脑存在的问题,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洞察进化历史的特殊角度,还能启示我们针对其问题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

我们的大脑有哪些bug?

图片

1.不靠谱的记忆

备考之时,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念头:要是人脑的记忆功能能像计算机一样强大就好了!计算机易存储、易提取、不失真,不像人类的记忆,记了这个忘了那个不说,还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如到了考场脑中突然一片空白,社交场合对方的名字就在嘴边却死活想不起来……
事实上,人类的记忆方式和计算机确实大相径庭,电脑的存储系统是“邮政编码式记忆”(postal-code memory),其工作原理简单、效率奇高: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每项信息都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存储,即所谓“地址”(address),计算机要搜索某条特定信息时,只需要简单地跳转到相应的地址即可。
而人类进化出来的是“背景关联记忆”(contextual memory)的工作机制,即我们是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唤醒特定的内容。
相对于计算机,背景关联记忆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而是对记忆进行优先排序,迅速回忆起常见的、近期出现过的,或者先前关联环境与目前环境相似的那些内容——因为它们恰好就有可能是我们最需要的信息。对于差不多完全生活在“当时当地”的祖先而言,根据近因、频率和环境迅速提取信息,有助于解决寻找食物或避免伤害一类的难题。
但是,背景关联记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是牺牲其可靠性。由于背景关联记忆完全依赖于环境和背景线索驱动,因此很容易把我们弄糊涂。飞行员起飞检查要借助清单,光凭记忆人们很容易把这一次飞行和上一次飞行搅到一起,并迟早会忘记检查飞机的起落装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找不到钥匙、手机,也经常想不起来是否锁了门。们已知或曾经掌握的知识也会干扰新的认知,比如刚学英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拼音的干扰;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可能引起一种更糟糕的结果,那就是错误记忆——很多律师会通过话术“误导证人”(lead witnesses),通过提问中提供的信息来误导证人,篡改其记忆。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具备祖先们所不需要的精确性,从小到大,我们在“记忆”这事上可谓费时费力。有意思的是,与“想记记不住”相伴随的,人类记忆还有个“想忘忘不掉”的机制,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听到、看到、摸到、尝到、闻到的事物,都可能激发起一些其它的记忆内容——它们不受控制地从脑海中浮现出来,挥之不去。
图片

2.为什么我们容易轻信他人、上当受骗?

作为自诩的“万物灵长”、“理性动物”,理论上,我们应该极为清楚我们秉持的信念的来源,并掌握了支持这些信念的有力证据。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大脑非常容易被操控,饱受迷信和谬误的影响。
外表漂亮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晋升、入学面试等诸多场合都能获得更好的机会,这就是“光环效应”(halo effect);相反,如果发现某人在某方面具有消极、负面的特征,就会以为这个人一无是处,这就是“音叉效应”(pitchfork effect)。生活中,我们对人对事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却毫不自知,因为我们很少反省自己持有的信念到底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情况。
图片
“锚定”现象引起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它证明了人类的信念和判断如何被次要的、甚至不相干的信息所影响。
图片
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信念,往往更关注与我们信念相符的事物,而排斥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信息,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误”。抖音、头条等媒体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推送符合我们信念的信息,将进一步加剧我们的“确认偏误”。
图片
诺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人类的思维分为快和慢两套系统,前者是自动反射系统,它能够自动快速地工作;后者是出现得晚得多的“慎思系统”,它需要我们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慎思系统虽然是进化中的最新技术,但从来没有真正获得控制权。无意识的影响非常强大,我们喜欢熟悉的事物(不管是人、还是品牌、还是政策),只因为对于“祖传大脑”来说,“熟悉”意味着安全;我们会千方百计地说服自己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物,这一偏向被称为“动机性推理”。虽然进化给予了我们审慎推理的能力,但在自我欺骗的危险诱惑面前,意识的“肌肉”常常不够强大。我们常常是先有结论,再找各种理由去证明它——对于自诩“完美”和“理性”的大脑,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3.糟糕的选择与决策

通常,我们越是接近有意识的决策,如如何花钱、分配时间等——这种进化史上较近期的产物,我们的表现就越糟糕。人类的行为在很多情形下都不合乎理性。
对理性的头脑来说,25元就是25元,然而我们买一个闹钟可能会为了节省25元而多跑一条街,若是买手机却几乎没人愿意这么做。因为我们的祖传大脑熟悉的是“以物易物”的模式,以相对值来衡量价值。感觉中,1和2之间的差别似乎比101和102之间的差别更大。很多心智系统就是基于这种原则而构建出来的,它被称为“韦伯定律”(Weber’s law)。
我们对当下的重视远甚于对将来的考虑,“一鸟在手,胜于双鸟在林”,明知要储蓄却忍不住“买买买”,明知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却依然选择做一只“沙发土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交锋、逻辑和情感之间的矛盾时刻都在上演,只因为我们大脑额叶要对抗的是祖传系统“活在当下”的古老倾向。
图片
即使在做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忍不住继续这么做——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大脑不过是由许多自相矛盾的系统东拼西凑出来的罢了。

4.有歧义的表达和打结的舌头

人类的语言无论在发音还是构句方面,都充斥着数不清的缺陷、瑕疵和怪癖。
所有语言中都充满模棱两可的表达,它们导致的歧义有时会给沟通带来麻烦,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82年,美国一个飞行员在报告自己方位时表达含糊不清,他用“at take off”来表达“准备起飞(Ready for take off)”,但航空管制员将其理解为“正处于起飞过程中(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off)”,结果导致飞机坠毁,死了583人。
另一方面,人类进化的bug还体现在发音上。人类能够运用口头发声进行交流,依赖两个关键的改进,即喉部的降低以及对形成语音的整个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的提高。但是,人类声道只适合进行单词的发音。全世界所有语言均是从90种语音中抽取组合而成的,任何一门特定语言用到的语音都不会超过其中的一半——和耳朵能够辨识的众多不同声音相比,这点语音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人类的语言还只能处理非常简单的节奏,念绕口令时,慢慢念还行,速度一快就会感觉舌头打结,这就是因为“节奏乱了”。
图片

5.虚假的快乐

弗洛伊德和早在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向导,没有它的存在,物种就不会繁衍生息。我们往往无意之间就自动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按“好”“坏”两个标准进行分类,从而趋利避害。
那么,快乐是一种理想的进化适应物,还是“克鲁机”似的拙劣玩意?人类现在已经不再是基因的奴隶,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很多对我们的基因并无益处。人类找到了成千上万种用来哄骗大脑“快乐中心”的方法。
图片
控制快乐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其它区域一样,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我们的一部分快乐源自慎思系统,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之后所产生的成就感;但大部分快乐的来源却是祖传的反射系统。反射系统极为短视,所以“延迟满足”是件困难的事,我们常被短暂的兴奋牵着鼻子走,与真正的快乐背道而驰。
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斥着进化心理学家所称的“超常刺激(hypernormal stimuli)”,这样的刺激因素太完美以至于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寻常的世界里。如芭比娃娃的完美体型、电影明星如缎面般闪耀光泽的皮肤、不断升级的电子游戏……
我们常常追求梦幻泡影般的快乐,却如同扑到一个个彩色肥皂泡,一到手便破灭。

6.容易崩溃的系统

我们的大脑不但会不时地犯认知上的小错,还可能在重要问题上完全崩溃。
我们的慎思系统容易掉链子,在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认知负荷会让慎思系统罢工,将控制权交给祖传系统——明知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却就是一拖再拖不去面对。拖延,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自律失败”。拖延症是大脑系统“克鲁机”特征的表现——人的一辈子注定要一直为实现自我控制而努力。
图片

理想的大脑应该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在最紧要的关头应当更能集中精神朝目标前进。然而,人类的大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分心走神,专业文献上将之称之为“心智游移”。据说美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近10万人中,有1/3是由于分心走神造成的。
更糟糕的是,人类大脑还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崩溃。从精神分裂症到强迫症,再到躁郁症、偏执狂、抑郁症……人类对自尊、获得社会认同及建立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共同构成了绝大部分精神痛苦的根源。
图片
若人类的大脑能始终保持对环境的知觉和反应,又不为环境所困扰,那该多好?

如何善用我们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既无与伦比的“高级”,又没有达到“完美”。我们如何避开大脑认知结构上的缺陷,让大脑系统运行得更好?作者给了我们如下建议:
1.尽可能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本书其实就是这一思维的产物。对于大家习以为常的大脑,作者探讨:还可能发生什么?或原本可以成为什么?——而不仅仅关心当前的态势。这一思维被称为“虚拟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经常进行“虚拟思维”训练,能提高我们推理的可靠性。
2.重新界定问题。我们如何思考一个问题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内容,而记忆内容又会影响答案。因此,对每个问题尽量以不同方式提问,能有效避免认知偏差。
3.始终牢记: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4.不要忽略用来得出结论的数据规模。要当心生动化、个性化和逸闻趣事的影响。

图片

5.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事先约束。不要让慎思系统花大力气对抗祖传系统,它不可能一直扛下去。去自习时不带手机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别只设定目标,要制定应变方案。不管设定什么目标,提前想到可能面临的诱惑,并制定应变方案。如目标是“每天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个章节”,对于爱社交的人,应变方案就是“如果遇到应酬,我就拒绝”。提前设定应变方案,可以避免慎思系统把控制权交给祖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成功概率。身心疲惫时尽可能不做重要决定,因为此时慎思系统大概率会屈从于本能。
6.随时在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不要让情绪成为理性判断的绊脚石。
7.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他人抽查。这能让我们的决策更慎重,判断更公正客观。
8.和自己保持距离。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问问自己:未来的我会对现在的这个决定产生什么感受?这样能平衡和利用好即时和远期两种思维模式。
学会承认我们大脑的认知局限并迎难而上、加以解决——我们才有望巧妙地战胜大脑的“克鲁机”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