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松蔚: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第一期)

 仰羊 2022-07-15 发布于上海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了不起的身体
(ID:tansuoshenti)

导读

我们挂在嘴边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前提首先是要有一个「我」。我做一件事如果只是因为别人,那就没有「我」,我是个工具,作为个性的部分充其量只有顺从与亲和。唯独确认了我也想做,才有「我」存在的空间。

本期,「此念」邀请心理学家、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讨,什么才是青春期孩子的主要任务?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和父母博弈?父母该如何去缓解焦虑?

cinian

▲ 点击观看【了不起的身体】视频号

图片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图片

01

青春期孩子的任务

是学会做他自己

图片

李松蔚:青春期并不是可怕的阶段,而是过渡的阶段。在青春期之前,幼儿期,家长就已经知道相处模式,只不过那时候孩子比较听话。

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在18岁~20岁左右,家长和孩子基本处于平等对话的阶段,孩子长大成人,家长会尊重他的选择和个人意志。

青春期前后,这两个阶段都非常稳定,而且它们各自有一套规则,这中间大概会有4~6年的时间。期间到底应该使用哪套规则?它具有不确定性。

有些家长比较执拗,转不过弯,或者孩子比较倔犟,双方都感到委屈,说「你以前不是这样」,「你看别人家就不是这样」,最后就比较容易产生冲突。

对父母而言,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现在就需要做出改变,意味着要跳出舒适圈,肯定会不适应,需要花时间来调整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现在放手,改变自己,给孩子更多空间,真的已经到了合适的时机?

因为当孩子提出:“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交朋友,你也别问我,问我也不说。”他们就会有很多自己的判断。

父母心里就会担心,虽然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他毕竟还是孩子,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可能不成熟,万一带来危险,或者造成他无法承担的责任,父母应该怎么办?这也是作为父母,很现实的一个顾虑。

图片 主持人:孩子会通过厌学来反抗吗?

李松蔚: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很多人对青春期有误解,认为它充满了反抗和叛逆。其实青春期主要的心理任务就是“自主性”,英文是“Autonomy”。可能十多年来,孩子第一次比较清晰地、完整地认识到「我是我,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当然他是否真的有能力,或者已经确定了自己要做什么,还都不确定,但是最起码从心理发展阶段,他已经能非常清晰地认识「我需要找到自身的特点,以及我是谁」。

对于父母来讲,他们可能还没有适应孩子会有自主性的表现,因此就会说:“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这时候,孩子凸显出来的表现就是反抗。他们认为孩子是不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就为了反抗?但其实逻辑反过来,之所以要去反抗,是为了能够做他自己。

图片

02

青春期孩子

在与父母的博弈中获得自主

图片

图片 主持人:小时候特别听话的孩子,反而在青春期会表现得更叛逆,其实那并不是叛逆,而是因为他以前太听话,当他有自主性的时候,父母不太容易接受孩子的改变。

反而是从小不太听话的孩子,父母觉得青春期好像没怎么叛逆,是因为他以前就不怎么听话?

李松蔚:是的,小时候更听话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适应了孩子听话的一面,在这样一种沟通模式中,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他们适应起来会更困难。

图片 主持人:每个家庭的价值观不同,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度,您觉得什么样的尺度才合理?

李松蔚:首先我们需要统一一点,就是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这时候,我们也一定愿意把他当作成年人,给他独立的空间以及做决定的权利,把这些都交给孩子,这肯定是一个相处的方向。

但是达到方向的路径,一定充满曲折,它不会是一刀切的状态:有一天,你突然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从今天开始,所有的权利都给你。今天以前,所有的权利都暂时在我这保存……这不太可行,所以中间一定会存在斗争。在大方向上,我们愿意把空间交给孩子,愿意看到他能够为自己做主,但是从操作细节层面上,我们也要理解,在这个阶段适度的争吵、冲突、埋怨对方,这部分很正常。

有时候,孩子会有很激烈地反抗:我就是不穿秋裤,我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情……父母说「你看着办吧」。当然他们刚开始也很生气,但是后来发现,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好像也可以,没有闯出太大的祸,于是他们心里想「那我不管了」。

有时候在斗争中,父母会一寸一寸地往后退,孩子会一步一步地往前进,这个过程反反复复。当孩子前进太多步,他就会思考「这个事情我现在回头想,可能是我做错了。没得到想要的结果,是不是应该吸取一下父母的经验?他们的经验里,是不是有一些值得我参考的东西?」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图片

03

青春期的父母

是更需要关怀的群体

图片

李松蔚:我认为,在青春期里其实有更大困难的是父母,有时候矛盾凸显是因为父母已经习惯言出法随,就是「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

所以,在孩子十几岁这个阶段,对父母来讲特别难以忍受,因为他们要去承担巨大的不安和失落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一部分,父母的感知里,他们会认为这个时期特别痛苦,如果仅仅看到孩子的表现,只是不想穿秋裤,也能接受。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观念、文化观念里,很多中年人,还是会认为「在我40~50岁的时候,也许生活重心就只有孩子」,所以他可能也没有办法想象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孩子选择一条少数人走的路,作为父母,这个角色该怎么应对。

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还叠加了另外一个问题,他们的父母有可能处于事业的巅峰期,在职业上处于最好的阶段。巅峰的意思就是,接下来事业可能往下坡路走,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

图片 主持人:处于中年危机。

李松蔚:对。有一个特别悲观的判断,父母会觉得年少时期的理想,好像只能走到这,就再也走不动了,自然就会把他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假如,孩子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心里就会产生双重的失落感。

图片

04

青春期只是一个

短暂的人生阶段

图片

图片 主持人:您做家庭治疗,会请孩子和父母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缓解父母的焦虑和不安?

李松蔚:首先我请他们过来,肯定是面对面地坐在一块,气氛会变得放松,每个人手里端着一杯水,或者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我也不会立刻帮他们解决问题,或是一定要他们谈出结果,而是用一种比较松弛的姿态去问:「你们今天来,是因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他们可能讲述一个在他们看来特别厉害,或者难以调和的矛盾。

当我在应对这个矛盾的时候,我的态度其实不会发生相对明显的变化,虽然我很关注他们,也很在意产生矛盾的因果,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天要塌下来」的事情。

我会以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个过程里,很多父母会慢慢地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可能这件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重」,「我的孩子并不是无可救药」,「我们这个家并没有毁掉」……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阶段。

也许就是2~3年,或者3~5年的事,然后我会让他们想象,我会说「你想一想,比如10年以后,等你的孩子已经20多岁,他会在哪?他会做什么事情?如果那时候,你的孩子已经不需要你,你可以做什么?你还有后半生,有很多空间和自由去探索自己想做的事。」

当他们开始去展望更长的人生,就会露出微笑,然后心态慢慢变得平和,现今的不舒适,虽然很难受,但是也可以忍受,并不会演变成绝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