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可能得了抑郁、双相,父母对我造成了这么多伤害,怎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

 晴日心理 2022-07-15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6246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学会识别父母是否有人格异常

02、父母有人格异常,该怎么应对?

03、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促使父母改变

很多小伙伴之所以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有很大关系,最常见的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对他们造成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多小伙伴通过查相关信息、思考,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且,有的小伙伴在生病后,仍持续受到来自父母的心理伤害,非常痛苦,病情不断恶化。

他们实在受不了了,“父母对我造成了很多心理伤害,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停下来?”

有的小伙伴对父母的期待更高一些,他们不但希望父母能减少对自己的心理伤害,还希望父母能变成理想中的父母,跟自己一起打败病魔。

说实话,要做到上面这一点,确实不简单,但也不是完全无计可施,以下提供一些思路,希望对小伙伴们有帮助。

如果是患者的家长看到以下文章的话,那就更好了,希望你们赶紧行动起来,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别继续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了。

学会识别父母是否有人格异常

首先,小伙伴们可以当一回“大夫”,初步评估一下父母是否有人格方面的异常。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过大量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我们发现,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有人格改变,最常见的是偏执型人格改变自恋型人格改变强迫型人格改变

他们的同理心、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不足,很难真正与孩子共情,甚至根本不认为自己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我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从没让他受苦,有时打骂一下,都是为了教育他,这多大点事?”

这里说的“人格改变”,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但又还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地步,纠正的难度比人格障碍小。

以下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你们觉得父母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的模式跟下面的症状很相似,但又还没有那么严重,那父母就有可能属于相应的人格改变。

偏执型人格障碍

1、无端地怀疑他人正试图利用、伤害或欺骗自己;

2、对朋友、同伴的忠诚与可靠性的无理由怀疑的先占观念;

3、很难依赖他人,因为无理由地害怕这些信息会被他人用于恶意伤害自己;

4、将他人善意的表达或事情中理解为潜在恶意或威胁;

5、容易记仇(例如对伤害、侮辱或轻视)

6、感到被攻击,对自己的性格或名誉的攻击,而别人并没有这样的行为,并因此而很快变得生气,并进行反抗;

7、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自恋型人格障碍

1、不切实际的自大感;

2、对无限的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特权感(例如不合理地期待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愿望);

6、人际剥削(例如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不愿意了解或认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强迫型人格障碍

1、专注于细节、规则、条理、秩序、组织或日程安排,以致失去主要的行为目标;

2、阻碍完成任务的完美主义(例如因为过于严格的标准,而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3、对工作过分投入,导致闲暇活动和交友减少(非因明显的经济原因所致);

4、在道德、伦理或价值观上过度谨慎、认真、不灵活(非因文化或宗教原因所致);

5、即使已经没有情感价值,也不能丢弃那些破旧、无用的东西;

6、不愿意将任务安排给他人,也不愿意与他人一起工作,除非其他人能够严重遵从他/她做事情的方式;

7、对自己和他人的消费都非常吝啬,钱被认为需要存起来应付将来可能的灾难;

8、显得古板、僵硬。

——来源于《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简单来说,偏执型人格改变最主要的特点是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偏执固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类父母很容易在人际交往方面遭受挫折,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从他们的主观角度出发,他们觉得受到了别人的心理伤害,所以内心也积累了大量而强烈的负性情绪,就很容易在生活中发脾气、骂人,经常抱怨社会,还可能经常将负性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无意中将孩子当成“出气筒”。

自恋型人格改变最主要的特点是傲慢自大、自以为是,难以尊重他人。

这类父母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地位有过高估计,总觉得自己超级牛,所以对待外人非常傲慢、目中无人,对待家人又固执己见,完全不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一味要求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

强迫型人格改变最主要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谨小慎微、非常容易焦虑。

这类父母对待自己和孩子的要求都很高,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几乎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很容易指责、批评。

当然,每个人的人格都有所不同,有的父母可能同时符合上述2种或3种人格异常的特点,但都不太严重。

但有些父母的人格异常非常明显,甚至可能达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符合人格障碍的3个主要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

说实在的,如果家长已经出现了人格障碍,不光是孩子感觉很痛苦,家里的其他人很可能也非常痛苦,夫妻关系往往非常恶劣。这类家长在工作中、社会中,可能很容易招来别人的不满,人缘并不好,但他们并不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是别人的问题。

父母有人格异常,该怎么应对?

好,经过初步的评估后,如果小伙伴发现父母存在明显的人格异常,甚至是人格障碍患者,那该怎么办?

想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最好先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怎么去解决才是更科学、有效的。

这跟我们玩游戏时需要研究规则和机制,看看如何利用好自己手头上的装备,才更有可能获得胜利是一个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的人格异常、不当的教育方式,就是我们想战胜的大boss,我们得智取。

那么,父母的人格异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在多学科诊疗(MDT)临床实践中发现,人格异常的主要根源是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个体积累了大量的强烈负性情绪,加上单纯的外归因模式,总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而导致的。

这一点在偏执型人格改变和偏执型人格障碍上,尤为明显。

现在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大多出生在70、80年代,90年代初,他们小时候经常被他们的父母打骂,他们心里也很郁闷、痛苦。但当时大部分家庭都是这种教育方式,身边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的境遇都差不多,再加上大人们总是对他们说:“爸妈打你,是为了你们好!”

所以,他们虽然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创伤被合理化了。如果他们长大后还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脱颖而出,他们就很容易认为这是父母当年严厉管教的功劳,真是“不打不成材”。

那当他们有了孩子、教育孩子时,就容易延续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希望通过严厉的打骂促使孩子成才。

但他们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了。现在主流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倡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给予积极的引导,提倡相对平等、融洽和有爱的家庭氛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很多父母确实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孩子仍遭受打骂教育的话,他们再也无法将此合理化,强烈的负性情绪难以排解,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然,这部分父母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不是全部都能排解的。他们遭受过的粗暴教育,或者在学业、事业、人际关系中遭受的打击和挫折,还是会对他们造成深远的影响。

有的父母脾气很暴躁,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愤怒时会有暴力行为,或者不停地辱骂、数落,其实这就是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爆发出强烈的负性情绪,只是他们自己往往意识不到。

另外,很多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没教他们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遇到矛盾与冲突时,总是习惯性地外归因,将责任都推给别人。

也就是说,这些父母其实也是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他们也遭受了很多来自于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没能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

有些父母如果严重的话,甚至他们自己也是个病人,可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甚至双相障碍,他们也频频跟自己的父母发生剧烈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这种后天形成的人格异常,父母的性格模式已经几十年了,还有方法可以逆转吗?

理论上,完全逆转难度确实很大,但引导他们恢复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在临床中就遇到不少这样的父母,他们非常偏执固执、自以为是、态度傲慢、脾气暴躁,有时候我面对他们时也很无奈、很气愤,更加能感受到他们对孩子们带来的心理伤害。

而且他们一开始带孩子来求医时,并不是出于高度的认可和信任,而是因为他们找过很多大医院、大专家了,孩子的病还是没有好转,他们通过了解信息后,才来我们这里试一试。

有的则是孩子和孩子母亲对我们很认可,父亲不得不跟着来,但对我们不屑一顾,对我们的信任度非常低,所以表现得很轻蔑、傲慢。

可是,当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孩子病症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修复,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后,这些家长开始对我们“刮目相看”,信任感骤增。

与此同时我们告诉他们,在我们找到的孩子的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多是他们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事件,而且具体的时间、地点、事情都能说出来,有很多已经过去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了。

他们往往非常惊讶甚至震惊!因为有很多事件他们也记得,确实发生过,他们从没想到这些事还储存于孩子的内隐记忆里,更没想过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不足,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异常、以及如何形成,他们才会若有所思,初步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有的当场就悔恨得流泪了,非常心疼孩子。

当然,有的家长在这个时候还是有点自以为是,不愿意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他们看见过孩子病情最严重的状态,非常恐惧、心痛;他们也看到孩子经过我们的系统化心理干预后,确实好转了,才不得不听从我们的建议,强迫自己尽量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换言之,父母的人格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恢复一定的同理心与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当然,我们的接诊精力有限,大部分小伙伴们没法跟父母前来接受系统化心理干预,那有没有其他办法令父母的人格异常有所缓解呢?

也有。但这需要一些条件和时机,还需要小伙伴们先付出努力,并具备一定的智慧。

有的小伙伴很想让父母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接受精神科治疗,因为他们觉得问题的根源是父母,父母也有病,只要父母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病就解决了。

但现实是,有人格异常的父母因为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几乎不可能去接受干预。而且就算他们寻求治疗了,但精神科药物和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人格异常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还是没法解决问题。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小伙伴们最好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别要求他们作出多大的改变,只要他们继续给我们提供抚养和教育资源就可以了。

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将父母对我们的伤害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早日不用再依附于父母,具备经济独立能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且,当我们真正实现人格、经济、思想上的独立后,尤其是在事业上还能做出一番成绩,或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解决一些现实难题的话,父母才会真正地尊重我们,我们在父母面前也会拥有更多话语权。

这时,我们可以跟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引导他们意识到过往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和人格异常是怎么形成的,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父母才更有可能把我们的话听进去,在意识上发生转变,人格异常得到一定的缓解。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促使父母改变

有的小伙伴们发现,父母没有上述提到的人格异常,但他们就是没意识到对我们造成心理伤害了,为啥会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