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余氏中医外科」(三)外科名家余步濂临床学术经验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2-07-16 发布于江西

外科名家余步濂临床学术经验

余国明 整理

一、求本溯源 刻意创新

余老认为祖国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不仅注重局部外证,更多的是要纵观整体。外科诊治强调辨证施治,起源于宋元。陈自明《外科精要》倡导了整体辨证的先河,一改秦汉隋唐重外忽内的隅局。明代·汪机曰:“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洞天奥旨》指出:“外生疮疡,皆脏腑内毒蕴结于中而发于外也”;《外科正宗》又云:“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

余老认为疾病的成因不外乎内外两大因素,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与正的交争与变革。机体正气偏虚时,外邪容易袭体,机体受到特强致病侵袭防卫无力时,也往住导致发病,如清代·陈士铎言:“天地之六气,无岁不有,人身之七情何时不发?乃有病有不病者何也?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虚内正不能拒”。

本于此,余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恪守“外证求内,天人相应”的学术见解,崇尚宏观辨证。如在治疗“瘿病”、“乳癖”、“失荣证”等情志病时,常因人施宜,心理治疗、药物调理相辅相承,平衡心志,调节机能,以冀事半功倍,正所谓心旷方能神怡。余老妙语解心结,良药浣沉郁。力图朝着心理、药理综合疗法的模式探索,不失为古为今用,承前启后的良师。

二、审时度势 融通三法

疡证内治,源渊流长,内涵丰富,余老以为,消、托、补三法是外科内治的母法,三者并不绝然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临床运用不能僵化,要辨证分型,有机结合消、托、补各有专长,各有所适。而疾病的错综复杂是不为陈式所划定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双相作用,恰到好处的融通则明显增效,反之则增水亦会覆舟。

余老指出,初起疡证以消为法,清解为首选,不可一味寒凉,苦寒直顷,克土折津,难解其证,故宜用清解佐疏解、清解辅淡渗诸法,如用银翘散合二陈汤;五味消毒饮合五苓散增删等。轻清之剂袪邪而不伤于正,中病即止。疡证中期当施托法,意在移深居浅,防止深溃旁窜。托法又分透托与补托,视其虚实而定,不可大寒重补。寒过则冰凝不解,补甚则闭门留寇。疡证后期,正伤邪退,法当以补,调气血、资化源为首要。

在临床中余老对已成、已溃疡证十分注重调理脾胃,他认为疮疡之脓与血,是肌肉为邪克所伤,必损于脾,脾居中焦,主肌肉,生化源,脾运健则精微再生为气血,复因药物作用于人体,须依赖胃气的转化而被吸收生效的,故仓廩之官,挫伤不得。

施方投药余老擅佐以扁豆、佛手、薏苡仁、茯苓之类启中调脾,以资运化,并提倡用银花、蒲公英、甘菊等药,体会其清凉而不伤胃,兼有清解顾中的作用,认为丹皮、赤芍、丹参为走血又行气之良品,较为广用。把握疾

病的标本缓急,审时度势,融通三法,毋犯虚虚实实之变。

文章图片1

余步濂

余步濂(1918-2001),主任医师,1918年6月10日出身于杭州锦泰钱庄职员家庭,乳名宝奎。三岁失父,因家境维艰而辍学,年十六拜胞兄余步卿学医,历五年。启蒙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进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名著,熟谙《疡科纲要》、《外科精义》、《医宗金鉴》。勤奋研搏,集百师之古训,奠中医之基石,抗志成一济民良医。

余老历尽旧社会创业之艰辛,开诊于杭州小河,后迁于乌龙巷及皮市巷,几经风霜,饱尝苦涩。余氏兄弟通力应诊,以医济贫,洒爱于民,执医五十春秋,诊愈万千,凡疮疡、皮肤病每每得心应手,具医术、医德盛名杭城内外。1956年余老欣然响应国家号召,舍弃高薪,参加花牌楼联合诊所(杭州市上城区中医院前身),主持创建外科,曾兼任院长。余老兢兢业业处事,谦虚宽容为人,《杭州日报》曾专题报道,人民的好医师——余步濂赞誉余老事迹,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四届区人大代表,并多次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模),曾任市六届人大常委、省中医学会外科副主委、省卫技职称高评委委员等职,于1983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名老中医。余老总结的“疔疮走黄”、“乳癖”、“肉瘻”治验等论文曾在省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深得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