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真正的诀窍不在《道德经》里,而是在我们的生命里

 睁眼看世界胡永 2022-07-16 发布于湖南

在老子的世界里,可能会出现过成千上万个老子,但对于这成千上万个老子,我们却是无法一一面对的,因为老子的哲学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去寻找哪个真实的老子。只要我们有了这种想法,就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被解决的。

尽管老子和他的哲学是玄妙的,但我们必须自己一个又一个地去了解。

在我们了解老子的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老子的哲学不是科学。

科学可以创造经典和理论,但老子的哲学只能创造经典,却不能创造理论,它只是一种亲身体验,我们不可能把它降低为一个理论。

文章图片1

老子的哲学太微妙了,太细致了,我们不可能把它当作理论来对待,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做。其原因是:理论是粗糙的、简陋的,而体验是非常微妙的。

老子就是喜欢体验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自幼聪慧,静思好学,经常缠着家将给他讲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等事。

老子的母亲非常希望老子在长大成人后能够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物,于是就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来教授老子。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晓礼仪,深受老子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子于是问道:“天为何物?”

商容回答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

商容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商容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

“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商容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亦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容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老子于是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

商容回答道:“皆神所为也。”

老子问道:“神何以可为也?”

商容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子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

商容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文章图片2

又一日,商容老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子于是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

商容回答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子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

商容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容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

老子于是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

商容回答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

老子问道:“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

商容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容老先生教授三年,就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听了商容老先生的话后,心中犯难:一是老子年方才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是老子家只有老子这个独生子,老夫人怎能放心让老子孤身独行呢?

文章图片3

正当老夫人犹豫不知怎么回答时,不料商容老先生已经猜出了她的为难之处,就急忙说道:“以实相告老夫人,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都。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老子有缘入周都,登龙门有路。悲的则是母子分别,何日能见?老夫人想到这些,就好像老子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老子见此情景,则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

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商容老先生的举荐之恩。

三天后,全家与商容老先生送老子至五里之外。老子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老夫人则是遥望老子的身影远去,这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子入周都后,就立马拜见了太学博士,之后进入太学学习天文、地理、人伦。

老子在周都的日子里,他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之后,太学博士又推荐老子去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子身处守藏室为吏,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

老子在守藏室为吏后,他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

三年后,老子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列国。

随着老子居周都日久,学问日深,他的声名日响,于是人们就称他为“老子”。

为什么人们给出“老子”这个称谓呢?其原因是春秋时期,人们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故皆称他为“老子”。

但在传说中,对于“老子”的称谓,则传说是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才被人们称为“老子”的。

可见,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思想变成一个理论,这是不按照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作出抉择的,而只想要依靠理解这个理论来生活也是行不通的,它还要借助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才可以完美地理解这个理论。

这就像对于“老子”的这个称谓一样,就要借助老子的学识,春秋时期的称谓,以及传说中的老子等因素来综合看待,这才把“子”放在了老子的身上。

文章图片4

这也像我们在学习之中,我们可以接受考试,我们可以获得一百分,但我们是否认为,就因为我们已经理解了理论才获得一百分的呢?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考试中,还有理解题,还有应用题,这些都是要借助我们的思维和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才能作出正确解答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以理论为基础,并且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在得到评判老师的认可后,我们才获得一百分的。

正是存在这些因素,我才说,理论不是一门科学,老子的哲学不是科学,老子的哲学也不是艺术,艺术可以被模仿的,但老子的哲学是不可以被模仿的,老子自身的素质以及他的诀窍永远是不能被模仿的。

哲学是我们对人生和宇宙实相等客观存在以及唯观存在的理解,而艺术则是我们在自己外面做的事情。就像我们画一幅画,作一首诗,甚至是唱歌和跳舞,我们都是在做看得见的、可以被模仿的事情。但哪些看不见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模仿的,即使是毕加索来了,也不能模仿哪些看不见的东西,因为它是看不见的,它是空的,他怎么能够模仿不存在,空的东西呢?

老子的哲学是不能被模仿的,它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是内在的东西,它是看不见的。

我们可以模仿一个毕加索,一个达芬奇,一个米开朗基罗,一个梵高,甚至是更多的人,但我们是不可能模仿老子的。虽然我们看到老子的《道德经》在那里,我们只是看到了老子的五千言在那里。老子整体的思想,我们是看不到的,是难以捉摸的。它需要我们去掌握,去应用,去实践,去领悟。

我们通过《道德经》,只是知道老子了解了某些东西,但我们无法指出老子了解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无法想出它的存在,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是一个诀窍。

什么是诀窍呢?当我们在路上做了很多很多事情的时候,结果我们尝试过,但又失败了;我们摔倒了,又爬了起来;我们误入歧途了,又重新回来了。

就这样,在生活中,我们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实验,然后突然有一天,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诀窍,我们就走向了成功。

可见,一个诀窍是很多错误和失败的精华,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某种东西在我们的人生经历过程中成长,一旦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忘掉它。

如果这个诀窍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就永远地拥有它了。这个拥有就是在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历缘对境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见到老子的哲学了。

不过,我们要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我们就要明白:老子真正的哲学不在《道德经》里,不在老子的逻辑里,而是存在我们的思维意识里。

文章图片5

在老子的文字堆里面,如果我们不去理解的话,我们看到的也就是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一些知见。这个知见跟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抽象名相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活学活用,要真正地跳出老子的文字游戏,通过践行,去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哲学。这就像在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里,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绝不是由死的物质条件所拼凑而成的。

如果我们的知见不正确,就会以为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而成的,就会以为我们的身体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组合而成的,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不加以理解,我们就会变成是四个“一”加起来等于“四”,或是五个“一”加起来就等于“五”,就会认为我们的自身也就是由四个,或者五个条件元素组合而成的。

于是,我们就会自作聪明地加以解析,等我们有了解析后,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这四个元素组合而成的,就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如果我们这样认为的话,我们顶多是来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说不重要,这个过程的确是我们了解“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常识,我们有必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的思想,老子的逻辑,老子的哲学时,如果我们还处在于这样的认知过程里,并一直停留在这个过程中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老子的境界,就无法领会老子的“活法”,也就体悟不到老子所说的“一加一不等于二”的道理。

在这里,所谓活法,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地走进老子的思想境界里,不断地磨砺灵魂,让自己的生命觉醒,让自己的灵性得到成长,让自己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所谓“一加一不等于二”的道理是属于哲学的道理,它与数学中的“一加一等于二”是相互对抗的。

“一加一不等于二”是人类头脑中的数学概念、观念,是宇宙实相的存在。但在老子的哲学里,“一加一”是不等于二的,它是变化无穷的,正是老子有了这种认识,它才说出了“道生太极,太极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三能生万物,所以才导致“一加一”是不等于二的,它加起来是变化无穷的,它不是等于二,也不是等于五。

如果“五个一”加起来等于五,而人类你、我、他都是金、木、水、火、土所组合而成,这样我们所有的面孔都应该是完全一模一样。但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其中所蕴含的深义就是“缘起甚深”,此种奥妙是要我们去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而不是去背诵一些僵化死板的知识、知见,我们要慢慢去消化内在的自己。

通过阅读老子的《道德经》,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原则是:原来一切万物都义无反顾地共同为每一个个体以及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文章图片6

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知道,这个世界以及所有世界的基础原是建筑在我们所谓的爱之上。整个宇宙都是无条件、无所求的养育着我们,就如同太阳每天的升起,就是在养育着我们。我们不是说光在寒冬出来晒晒阳光就行了,只是说,“喔!冬天里面的阳光多好!享受暖冬就好。”

难道春天、夏天、秋天的阳光就不好吗?不重要吗?不是的!我们被当时的环境蒙蔽了知见,我们才会说这些令人产生误解的话。

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整个宇宙都是在散播爱,都是在散播生命的能源,真正的“爱”不是一般世间男欢女爱或是有抓取的那种爱,而是一种无条件、无所求的大爱。

这种大爱就像一个灵性觉醒的人说:“当我打开《张其金能量场》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灵性和爱,我的全身充满了力量和喜悦,我更加爱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所以说,一个读懂老子哲学的人,他是一个真正了悟宇宙实相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大爱,将会使自己获得无限宇宙的正能量,宇宙将赐予他丰裕的财富和健康的身体,让他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这番醒悟,是多么的庄严,多么地伟大。

如果我们武断地将这类经验认定为幻想或精神错乱,那就是极大的错误。如果我们在“自我”尚未真正消失之前,我们只是单纯地用头脑知见去理解,去推论万事万物,那么,我们99.5﹪的理解和推论都是错误的,这就是“唯证乃知”。

对于这种错误,就是我常说的:只有让“自我”真的愿意死亡、大死一番,融入宇宙实相后,我们才会真正体悟到宇宙实相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看到街道上的尘土及石块,都如黄金一般的可贵。

当我们能够这样对待万物的时候,我们就是真的来到了一体的世界、平等的世界,也就是来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的心觉察到清净之后,我们所看到的“街道上的尘土及石块,都如黄金一般的可贵”。当我们脚踏在地上、泥土和石块上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充满着感恩、充满着喜悦!

这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把大地的“泥土”和“石块”视作矿物,认为是没有生命的,而藐视的认为这些不过只是一些“泥土”和“石块”而已,轻视泥土里面充满着粪便、污泥、污垢……我们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的。

的确,我们还是真的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做,我们看到的果真是一个充满和平、快乐、幸福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清静给我们的回报。

文章图片7

当我们的内心世界清静时,它就为我们打开了智慧之眼,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宇宙的庄严奥妙。这时候,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里了。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男孩女孩正在街上嬉戏打滚,他们就好像流动的珍珠一般,丝毫看不出他们是有生有死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人都适得其所地活于永恒中,永恒就在眼前……

到此时,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老子的世界里了,因为我在这里所叙述的“永恒”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怎么能脱离老子的世界呢?

到此时,我们就变成了“永恒”。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个“永恒”呢?我们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这个“永恒”呢?其实答案非常地简单,归结起来就一句话,那就是我们要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看看哪些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他们无时无刻地都在让整个宇宙的一切种种境遇,一直不断地穿流而过。他们的生命是完全放开的,而且是融入整个宇宙实相的,他们跟宇宙中的种种际遇一起流动、脉动,最终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同在,让自己成为“永恒”。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需要记住宇宙中的很多东西,他们也不需要宇宙记住他们。

在他们看来,如果我们需要记住宇宙万物的话,我们就还没有掌握成功的诀窍,甚至是让生命成为“永恒”的诀窍。

如果我们真正掌握了诀窍的话,它就会进入我们的血液,进入我们的骨头,进入我们的骨髓,甚至是进入我们的存在里。

到此时,我们就可以忘掉它,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命里了。

在我们的生命里,诀窍的存在,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在我们做起事来时,我们是不需要去看着它的。它就像我们身体的很多部位一样,都是可以在不被关注中忘掉的,但它却不影响,甚至是不干扰我们做事。

这也像在老子的世界里,老子不必记住他应该怎么走路,他应该怎么生活。这不是一种训练。我们一旦知道了老子怎么走路,怎么生活,我们就永远地知道了。

文章图片8

但对于诀窍来说,我们可以忘掉它,我们可以把它从头脑里面扔出去。但是,我们将跟随着它,我们用不着去想它,我们只要跟随着它就行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诀窍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是一种亲身体验。而这正是这种最伟大的艺术或者最伟大的科学,才是我们生命的科学,或者是我们生命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