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借走王羲之真迹,被黄炎培多次催还,伟人:老黄怎么也逼债

 浮生书馆fhl 2022-07-16 发布于安徽

1959年,一名老人频频将电话打到毛主席的办公室,多次向伟人“催债”,讨要一副名画。

而这幅画,乃是王羲之的真迹,堪称稀世珍宝。

那么,伟人面对催还是如何处理的呢?对方又为何会有王羲之的真迹呢?

文章图片1

伟人借书帖

1959年,酷爱书法的伟人偶然间听到传闻,说是在黄炎培的手中,有一份珍贵的王羲之真迹帖本。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伟人连忙派秘书登门拜访黄炎培,再三请求其借出字帖,并约定一个月后按时奉还。

而在此之前,黄老也是多次与伟人在一起探讨诗词与书法,彼此之间交往颇深,伟人更是曾将自己所作的词赋抄写后,特意赠送给他两份。

在稍作考虑之后,黄老终于下定决心,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王羲之真迹借给了伟人。

文章图片2

在得到字帖后,伟人喜出望外,在工作之余,只要一有空闲,就必定掏出字帖仔细观摩。

兴致高昂时,他甚至会以头为笔,在空中微微晃动,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书法当中。

伟人每一次观摩字帖,时间总是长达数小时,期间多次错过吃饭时间,任旁人如何提醒也不肯听。

医生曾经向他提出过建议,但他却笑着说,精神粮食更可贵!

文章图片3

在这一个月间,伟人对字帖爱不释手,心情格外高兴,但这却苦了黄炎培。

黄老也是爱字如命的人,且王羲之的真迹万分珍贵,在世间仅有这寥寥数本。

因此,在伟人借走之后,黄老天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没过多久,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

出于担心,他在字帖刚借走一周后,就多次向伟人的办公室打电话,询问字帖的情况。一来二去之下,其他人都知道了,有一位老人常常来向伟人“催债”。

文章图片4

而在离还帖还有一星期的时候,黄老的心更是忐忑不安,询问的次数也变得更多了。

在多次被催问之后,伟人有些不快,直接反驳道,我们之前约好一月之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如果超过一个月不还,是我失信于你;可还不到一个月就来催问,那就是你的失信了。

听到这话,黄炎培也察觉到了自己的不妥,连连解释说,我不是在“催债”,只是想问问你是否还在看。如果没看够的话,过几天再还也是可以的。

文章图片5

但伟人却表示,既然做出了承诺就要遵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因此,在一月之期到后,伟人用木板将字帖小心地收纳好,然后交给自己的卫兵,要求他必须在当晚12点之前,将字帖还给黄炎培。

伟人遵信守诺,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伟人与书法

其实,伟人对书法的喜爱,从他的幼年时期便开始显现出来。

文章图片6

在小时候,伟人曾借住在外婆家中,而自己的八舅正好是村上的私塾先生。因为这层原因,伟人变成了当时私塾里年纪最小的旁听生。

在这期间,通过反复听读《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伟人很快就能将它们全篇背诵。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仅有三四岁的他,竟然直接跨过了传统书法中的描红部分,直接开始脱手写字!

他的八舅知道,这个孩子天赋如此之高,将来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文章图片7

到了1902年,伟人为了精进学业,拜入以严厉著称的邹春培门下。

在这里,虽然邹春培发觉到了伟人的过人天赋,但他还是以严格的态度对待,他常常教育伟人,人要沉得住气,路还没有走踏实,就想着跑的话,是要吃大亏的。

这些话对伟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成年后,他每每谈及自己,总是少不了对恩师的感激。

到了少年时期,伟人的书法已经在乡间小有名气,周围的乡亲百姓每逢遇到重要仪式,总是要来找他代笔。而此时,伟人的书法笔力深厚,法度森严,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实的书法功底。

文章图片8

在投身到抗战中后,伟人的任务愈发繁重,练字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但他仍然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当时,正值国外文化传入内陆,各种新兴思潮崛起,大部分年轻人都爱使用钢笔与铅笔写字。但伟人在工作中,却还是坚持用毛笔撰写文稿,以此来作为自己的锻炼和温习。

江西的红军战士们都知道,伟人生平节俭,从不贪图什么金银珠宝,但每次攻下城镇之后,除了主要任务之外,战士们还要负责为他寻找三样东西:报纸、书籍和字帖。

文章图片9

伟人对书法到底有多痴迷呢?

曾经有一次,我军进攻到贵州的娄山关附近时,关前伫立的石碑上,刻有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娄山关

伟人对这块石碑很感兴趣,在碑前反复徘徊,打量,不停地说,这个字写得好!也不知到底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呢?

而延安人民在了解到伟人的这一爱好之后,专门搜集来一块古砖,费尽心思将其研制成一方砚台,以此来表示对伟人的感谢。

文章图片10

伟人在得到它之后,更是喜欢得爱不释手,虽然这方砚台价值并不高,但它象征着百姓对我军的信赖与感激,是对我军最高的褒奖!

而之后广为流传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个大字,就是在它的帮助下完成的。

可惜的是,这方砚台在后来的连年征战中不慎遗失,从此再无音讯。

而在众多书法大家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是深得伟人的喜爱。他曾经多次和人提及,自己之所以会对草书产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看了王羲之的字帖

文章图片11

因此,在听说黄炎培的家中珍藏有王羲之的真迹时,伟人才会如此激动,连忙派人前去借阅。

黄炎培的一生

可王羲之的真迹自古就一帖难求,在历经多年之后,这些字帖更是少之又少,一字千金。

那么,黄炎培为何会收藏有一份呢?这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黄炎培出生在一户塾师家庭里,父亲曾是乡间的秀才,家里既无耕地,也无宅邸,日子过得极为清苦。

文章图片12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考取功名,于是将他送到了外祖父家学习传统文化。

可在这里,最让黄炎培感兴趣的不是“之乎者也”,而是英国人赫胥黎所写的《天演论》

在书中,黄炎培第一次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养成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可好景不长,父亲与母亲的相继去世,使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曾经做过各种杂活,却仍在空闲之余读书写字,提升自己。

文章图片13

有一次,他的诗文传到了周浦镇的王筱云那里。在仔细阅读完之后,王筱云觉得他日后必定是栋梁之材,于是决定将女儿嫁给他。

到了19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阳公学特班。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蔡元培

蔡元培的思想与行为给年少的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坚定了他内心救亡图存的念头。

次年,他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举人,可他并没有选择出仕,而是按照老师的建议,前往川沙一带办学教书。

文章图片14

在当地,黄炎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在乡间开展群众的思想工作。由于宣讲内容太过进步,而他平日里为人又太严肃认真,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就向官府告发他,说他企图颠覆大清。

随后,他和在场的其他人就遭到了官府的逮捕,由于他还有举人的身份,当地县官不敢轻易定夺,最后层层上报到江苏巡抚。

而为了杀鸡儆猴,巡抚直接下令,将众人“就地正法”!

在这危急关头,还是因为一名与他交好的外籍牧师提前赶来,将他保释出狱,才幸免于难。

文章图片15

在此之后,为了逃避官府追捕,他只能忍痛离开自己的祖国,从此流亡海外。

但在两年之后,他发觉风头已经过去,就又从日本返回国内,继续进行救亡图存运动。

此次回国,黄炎培又从外面带回不少先进知识。他曾在多次的演讲当中,大力批评愚昧的传统教育,称“拜师才能学艺”是阻碍发展的陋习

为了宣扬新的办学思想,他毅然投身到教育界,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位。

文章图片16

在他的努力之下,“职业教育”的理念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上海还在他的帮助下创办了职业学校,其中设立了木工、铁工、师范等专业,使这些岗位进入到大众学子的视野里。

这些行为,也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后续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黄炎培对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传承极为重视,让他在一生中广泛收集各类书籍、字帖,最终才得到了宝贵的王羲之真迹。

而其实早在他回国之初,伟人就曾参加过他的演讲会,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两人深厚友谊的开始。

文章图片17

伟人与黄炎培

1937年,在抗战爆发后,黄炎培就与周总理等人加入了国民参政会,并在其中结识了不少我方的高层干部。

曾经他多次往返于上海和南京,在两地开展学生抗日运动。在旅途奔波中,他用阅读来消磨时间,当他读到伟人向他人口述的自传时,不由得被伟人先进的思想和志向所吸引。

自此开始,他对这位神秘的我方领导人就充满了向往。他曾和周总理表示,我已经见过许多高层干部,却唯独还没见过伟人一面!

文章图片18

但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当黄炎培受邀来到延安时,在当地机场,他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伟人。

可在他看来十分陌生的伟人,却兴奋地抓住了他的手,高兴地说,“黄先生,我们大概已有二十多年没见了吧!”

这句话让黄炎培有些摸不着头脑。明明自己是第一次来,为何伟人会认为两人是久别重逢呢?

文章图片19

伟人看出了他的困惑,转而笑道,“我曾经有幸听过你的演讲,非常振奋人心,遗憾的是,当时人流拥挤,没能与你多做交流。如今相聚,才说好久不见。”

黄炎培没有想到,一场小小的演讲,竟能让这位伟人铭记二十多年!他也再次确信,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国家的希望。

两人在延安期间进行了多次会谈,不仅彼此分享了自己在文学与书法上的见解,还就国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文章图片20

在这当中,最著名的,要数两人进行的关于“官周率”的讨论。

“官周率”是说,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官员仗权欺压百姓,导致腐败横生,最终葬送了整个王朝。

对此,黄老先生提出了他的担忧:我们是否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情况呢?

对此,伟人自信地表示,我们已经跳出了历史的“官周率”,因为历史上的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而我们的干部是对百姓负责。

文章图片21

只要有百姓的监督,人人负责,干部们就不会腐败,不会人亡政息。

而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也证实了这个道理。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共同奋斗,全然没有官僚横行的情况。

听到此处,黄老先生不禁对伟人肃然起敬,能领导着这样一支为民着想的队伍,又何愁不能实现国家的复兴呢?

自此以后,伟人就与黄炎培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而黄老先生的妙思,也曾为我军提供了不少帮助。

文章图片22

1950年,面对美国在朝鲜方面的无礼行为,我方经过慎重思考,最终决定出兵支援,以防美国趁机对我国发动攻击。

而在出兵之前,部队的名字却让众人犯了难。此次出兵是为了支援朝鲜,因此不能打着解放军的旗号。那么到底应该叫什么好呢?

众人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只能暂定为“支援军”

黄炎培在听说后,向伟人提出了建议:如果是“支援”的话,不就成了我国向美国宣战了吗?

文章图片23

他转而又提到,我们的战士是为了维护和平,自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不如,就叫“志愿军”!

伟人思索一番后,欣然同意了这个名字,并称赞道:你说得对,这个名字好!咱们是自愿去帮助他们的,那就叫“志愿军”!

并且,黄炎培一生淡泊名利,生平多次拒绝做官。曾经袁世凯希望他能够替自己效力,两次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

但他明白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坚决不肯赴任,气得袁世凯咬牙切齿,最终只能无奈地评价他为“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文章图片24

而心无牵挂的黄炎培,一生唯一喜好的,就是书法和字帖。

因此,在1959年,81岁高龄的他忍痛将王羲之真迹借给伟人之后,仿佛失去了依靠,整天魂不守舍,频频向伟人的办公室打电话,追问字帖的情况。

而伟人也是被他催得烦不胜烦,最后更是将其称为“催债的”。

但伟人同时也知道,黄炎培此举只是因为爱字心切,所以在约定之期到后,特意将字帖精心包装,再三嘱咐卫兵将字帖准时送到。

文章图片25

伟人在向其他人解释时,直接评价其“不够朋友,但够英雄”,作为对黄老先生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伟人知道他酷爱书法,曾在做出自己的诗赋后,特意重新抄写一份,托人送给黄炎培。

而黄老先生也是对伟人的书法爱惜有加,将其列为自己最宝贵的珍藏之一。

参考资料:

胡亚军 《伟人的书法艺术》

阎海旺 《伟人的书法艺术浅探》

黄少群、张弛、罗庆宏 《开国前夕的一段轶事》

李青 《墨舞龙蛇,伟岸雄风——谈伟人的书法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