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是雅利安和闪米特文化杂交的结果。从外在形式上承继了犹太教,内在精神上则承继了希腊哲学。 在敝号前段时间随笔的《走向理性》中已经详细阐述过,基督教与犹太教最大的差异在于,基督教具备了一套源自希腊哲学的完整形而上学神学思想,把犹太教注重此岸的世俗拯救(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水火,重建以色列),转变成了关于彼岸和来世的唯灵论,从犹太教的社会革命与解放思想,转变为灵魂救赎论。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和犹太民族,到后来却与犹太教,甚至与犹太民族都反目成仇。一个讲究唯灵论,沉迷于禁欲和修道的宗教,到后来却发展为一个与国王们争权夺利的教会系统,也着实吊诡。 伊斯兰教文明。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15世纪西欧人开启大航海时代,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亚欧大陆上最重大的事件,可能就是伊斯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创立,仅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就传播到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文明世界! 最重要的是,它吸取了基督教的教训,把上帝与凯撒,彼岸与现实的矛盾解决了——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又是人间的教主和帝王,他既能引导大家的灵魂进入天国,又能建立现实的家园。 与柔弱隐忍的耶稣不同,穆罕默德本人诞生自显贵家庭,又有多年经商实利的经验,个性坚强,斗争精神强烈。在受到阿拉伯贵族们的反对和迫害时,穆罕默德就通过组建政教合一的公社和武装力量,以“圣战”的方式来对抗压迫力量,来传播他的宗教。 很有意思的是,穆罕默德从不避讳,伊斯兰教中的教义、信条和仪式,均来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古兰经中很多故事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 穆罕默德非常注重实用性,他从不认为真主会让他向阿拉伯民族之外的人传教,所以他也从来不要求被占领的外族改宗,犹太人、基督徒、祆教徒,以及所有七七八八小教派,都可以继续信奉他们的宗教,只需要向他们伊斯兰政权交税就可以。 伊斯兰教的不宽容是到后来建立阿拉伯帝国,哈里发传至第三代之后才开始的。传播得越广泛,则分歧就可能越多——最大的分歧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主要在阿拉伯人中流传,什叶派则以非阿拉伯的前波斯(伊朗、伊拉克)和其他民族穆斯林为主。所以,逊尼派(少数派)被认为是正统,类似佛教中的上座部,什叶派(多数派)则是伊斯兰教世界化后的产物。 公元8世纪的阿拔斯王朝时期是伊斯兰教文明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巴格达与东边的长安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两个帝都。阿拔斯王朝保留了自日耳曼入侵罗马之后被摧残殆尽的希腊文化和思想。到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落,这种衰落居然还是因为北方草原民族——突厥和蒙古人的入侵造成的。 突厥人进入阿拉伯帝国是通过同化的方式达成的——先是雇佣军,阿拉伯人利用突厥人杰出的骑射技术。接着突厥人开始进入帝国的军事机构,成为将领。到公元10世纪,一批突厥人将领已经形成军阀势力,其中的一支塞尔柱人开始建立封建王国,直到公元11世纪,塞尔主人取代了阿拉伯人的阿拔斯政权,建立苏丹王朝。 这就是一部奴隶如何一步步成为国王的历史。 佛教文明。 佛教是完全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类型。基督教的耶稣是一个受到罗马凯撒们迫害的草根、殉道者,他的苦难决定了基督徒们与当权的国王们处于对立状态,上帝与凯撒始终处于紧张的对抗中。 伊斯兰的穆罕默德则是一个顽强的中产阶级斗士,通过传播宗教教义,组织社团来实现政教合一。 唯独佛教的佛陀,他本来就是统治者——都已经是王子了,早期的信徒也都是各邦国宫廷王公贵族,他们对于世俗权力本就毫无欲望,这决定了佛教阴柔退让的本性——佛教徒既不会像基督徒那样卷入到与权力的斗争中,也不会像穆斯林那样为神权国家血战到底。佛教徒是自情自愿地抛弃现实,到另一种智慧境界中去寻求解脱。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三大宗教的核心差异,以及这种核心差异决定的本质——其实它们都提倡彼岸精神,都说有一个超出现实的美好境界,而差别在于: 佛教方面认为所有一切都在彼岸,完全彻底地否定现实,对现实漠不动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说是对现实的厌弃与逃离; 基督教也说彼岸和天国,但它真正的核心在于耶稣的复活,所谓复活就是灵魂被救赎之后再次入世,既是心在天国,同时还要消除现实中的邪恶与暴虐; 伊斯兰教宣称的彼岸,与现实结合紧密,那就是建立神权国家,与其他不敬之徒斗争,奋斗是一项宗教义务。 再看儒家文明。 这无需多说。从孔子奠定的这个思想境界和思维框架来看,是彻底地以伦理道德本身作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讲究的是从现实世界出发,寻求“安身立命”——怎样在社会网络里获取一席之地得以更好地生存。 这种生存,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协和生存。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前提,以实践理性为手段,彻底的人文精神。一切彼岸的神鬼,也都服从于道德教化这个目标。 这一方面奠定了中国深厚的人文精神,含蓄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则让中国人对于超脱现实的形而上学思辨毫无兴趣,进而缺乏相应的思维锻炼,与科学精神绝缘。 由于缺乏彼岸理想与灵魂救赎,完全遵从外在的道德秩序,而道德秩序最典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体现就是国家权力和律法架构。 这使得中国人从遵从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的道德秩序,转变为遵从权力与等级,进而转变为追求权力以实现道德教化的民族品性。 与此相对应的,个人心灵的自我与独立就泯灭在了外在的道德秩序中。 宗教之间的冲突。 冲突最为激烈的,当属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教的冲突,实际上自上古的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早期波斯人的宗教是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早期宗教都带有一定的宽容性,祆教的宇宙之主是马兹达(马自达就是来源于这个名字),与希腊的宙斯,罗马的朱庇特和后来的耶和华之间,冲突并不显著。 冲突起始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出现后。伊斯兰教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一路拼杀,向拜占庭和波斯萨珊王朝挑战,并用9年时间就摧毁了萨珊王朝,统治了波斯,阿拉伯帝国由此崛起。到公元8世纪,只用了一百年时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一直穿过地中海延伸到了西班牙! 从此后数百年时间,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峙线从小亚细亚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 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之间,西欧一直处于罗马公教与世俗王权的斗争中,从法兰克到神圣罗马帝国,直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正式取得了最高统治权,西欧才结束了内斗。此时,东边的伊斯兰教帝国已经成了更为彪悍的塞尔柱苏丹王国了,两者之间的龃龉显著增加。 十字军东征运动开始,从11世纪到13世纪,进行了两百余年,以基督教世界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还没完。13世纪元年,奥斯曼土耳其在拜占庭帝国东边的赛固特建立了独立王国。奥斯曼土耳其之前也是西突厥的一支,一直游荡在小亚细亚。后来归附了塞尔柱苏丹帝国,被苏丹授予了一块领地,由此起家。 奥斯曼一世趁苏丹帝国逐步衰落,一步步蚕食这位恩人的土地,到14世纪中叶就夺得了全部小亚细亚领地,进而进逼拜占庭帝国。 1453年,土耳其人终于攻陷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灭亡。拜占庭人纷纷逃回意大利旧罗马,这些贵族和知识分子,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 奥斯曼土耳其还在继续扩张,到16世纪初,征服了希腊、埃及、亚美尼亚,并且从阿拉伯人那里买下了哈里发的称号,获得了穆罕默德的圣物,接过了伊斯兰教的衣钵,一跃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领袖。1529年,苏里曼大帝曾一度攻到了维也纳。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从十字军东征的11世纪开始,一直到16世纪,整整五百年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争斗,基督教世界几乎一直处于下风和防御状态。伊斯兰教世界则因为不断受到北方和东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在进行文化整合和改革更新,获取新的力量(从阿拉伯到阿拔斯,阿拔斯到塞尔柱,塞尔柱到奥斯曼)。 一直到17世纪,基督教世界发生了内部文化变革和工业革命,实力增长,对外扩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盛转衰,这一局面才得到彻底扭转。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英国和俄国的双重打击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终于瓦解。基督教世界才在下一个四百年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奥斯曼土耳其正如日中天时,蒙古帝国已经逐步瓦解,其治下的莫斯科公国崛起。 伊凡大帝接过了已经陷落到了土耳其手中的君士坦丁堡双头鹰纹章,并娶了已灭亡的拜占庭公主索菲亚,宣称自己是希腊正教——拜占庭国教——东正教的正式承继者,加强了莫斯科公国在东正教系统中的正统地位。 1480年莫斯科公国终于从金帐汗国中独立出来,积极扩张领土。到伊凡雷帝时代,就已经开始自称沙皇——凯撒了。拜占庭的虚浮奢靡宫廷风气,与蒙古帝国的专制和凶悍,共同浇筑出了俄罗斯文明。这种文化杂交的结果,也是让俄罗斯得以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为超级大国的奥秘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