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道教文化丫髻山 ——超萌讲解员带您游遍平谷历史(第七期)

 mandy53wiuq5i6 2022-07-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丫髻山位于平谷区刘家店镇北部,属于燕山余脉,为燕山期以来形成的褶皱块山地。6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让燕山一带温暖潮湿、植被茂盛;随着3500年前暖期的结束,气候转冷,冬季风势力增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退至燕山境内,自此中国北方一条著名的带状区域——农牧交融带形成。“时农时牧、半农半牧”的特征,雄踞华北平原北方的屏障意义,令燕山成为古代中国华北平原农业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焦点。

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丫髻山海拔361米,背靠燕山,面向平原,平地拔起,两峰高矗,状若古代少女丫髻,故名“丫髻山”。其山势回环,峰峦起伏,松柏茂密,苍翠葱郁。从山脚下的紫霄宫向上望去,依山而建的各种古建筑鳞次栉比,遍布山坡,丛林掩映,肃穆庄严。

相传唐初,有道士云游至此,便被其山环水绕幽雅神奇的形胜深深吸引,遂不舍再走。经四方募化,在山顶结庐安居,潜心修炼。自此,历经辽、金,兴于元、明,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期、并成为皇家祭祀之所,元明清以来的近畿福地、道教名山。

尤其是清朝建立后一百多年间,数代皇帝为抚绥蒙古、告祭东陵,他们离开京城,前往承德或马兰峪,接见使节、木兰秋狝、拜谒东陵、告祭先祖,让丫髻山成为这两条路上的重要点位之一。

图片
图片

清朝皇帝打卡地——丫髻山

图片

今天,当我们来到丫髻山西顶,凝视脚下的平谷大平原,回想千年前道士至此结庐修炼、饮露餐霞;明朝骑兵滚滚马蹄、奔赴战场;清朝皇帝北巡车架、銮铃叮叮......恍惚间,穿越千年尘烟。

图片
图片

图:石强

                              文:石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