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表备课时间:2022年3月13日上课时间:第2周星期五第5节课?题《快乐读书吧》课时?第 1课时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 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 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点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 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教???学? ??过???程?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2 .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 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 ,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二、尝试提问,感受 阅读(一)学习童谣——《摇摇船》。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2.导学: 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谁在摇船?他要摇船去哪儿?他是怎么摇的呢?…………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4.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 最正确。(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6.汇报交流。(1)指学生比赛 读童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3)你又产生了什么 新的问题?预设一: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①导学:你的外婆都什么时候叫你好宝宝呢?②学生尝试解答。③小结:对呀,你们的想法都对。 这么懂事的宝宝外婆怎么能不喜欢呢?预设二: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①导学:对呀,明明是摇船,怎么还摇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说说你的 想法。②学生尝试解答。③教师追问:如果是你摇船,摇到外婆家,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高兴吗?读出你此刻的心情。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童 谣。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2. 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谁给小刺猬理的发?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3.导学:同学们真会 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4.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6. 汇报交流。(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 的话。(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教师问。)①导学:你真聪明, 问题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②学生尝试解答。③教师追问:男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 ,你看见过谁的头发像小刺猬吗?这样好看吗?(出示刺猬头型的男孩)④导学:对呀,男孩子头发长了就要去理发,那女孩子头发长了,又一直不 理发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要留长头发的话,平时要勤洗头。)⑤小结:天气渐渐热了,小朋友的头发长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虫子,有 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经常洗头、经常理发。预设: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①学生尝试解答。②导学:你们有没 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呢?理发师是怎么给你理发的?(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嚓嚓嚓,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4)小结:同学们真了 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 亮亮的!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 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作业或活动设计1、朗读并 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摇摇船》《小刺猬理发》教学反思童谣的趣味性把孩子们牢牢吸引住了,朗读兴致高,阅读的效果较好,今后加强个人朗读理解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答题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