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角常见病害图解及防治措施

 donghailongwag 2022-07-16 发布于山东

2019-11-12 09:30

豆角常见的病害有豆角锈病、豆角疫病、豆角枯萎病、豆角叶霉病、豆角病毒病等。

豆角锈病

主要症状

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豆荚,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发病初期的叶片下面出现星星点点褪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多,直至密布整张叶片。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点,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叶片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豆角整个生长期均可感染病菌发病,在始花至结果期间抗性减弱,感病性增强,减少侵染源。

防治方法

①以加强土、种、肥水的管理,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采用高畦深沟,合理追肥,建议选用海藻素套餐营养嘉美海洋之星,增强植株免疫力,适时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②清洁田园。收获后应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选择前茬作物为种植禾本科的田块,不选前茬作物为种植豆科或花生的田块种植。

③选用抗病品种。

④化学防治:于病发初期及时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粉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8-10天喷一次。

豆角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茎、叶及荚果,多发生在茎节部或节附近,尤以近地面处居多。病部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荚果被害病部亦生白霉,腐烂。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

③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深沟,合理密植,使其通风透光,注意雨后及时排水。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可选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 %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豆角枯萎病

表现症状

植株发病时,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粉红色霉层。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0%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嘉美红利800倍液,每株灌50-150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拌干土200公斤,沟施于播种行,每亩施200公斤。

豆角根腐病

表现症状

根腐病引起豆角枯蔓死藤。根腐病的病原称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能侵染豆角和菜豆。一般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开花结荚时植株较矮小,病株下部叶片从叶缘开始变黄,慢慢枯萎,一般不脱落,病株容易拔出。茎的地下部和主根变成红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开裂深达皮层,侧根脱落腐烂,甚至主根全部腐烂。病原菌都以菌丝体、厚垣孢子等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有较强腐生性,能在土中和厩肥中腐生存活多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工具和带菌肥料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致皮层腐烂。一般在土质粘重、过湿、偏酸、肥力不足和管理粗放的连作地上发病较严重。

防治措施

尽量避免豆角和菜豆连作,能实行2-3年轮作更好,并注意选用较抗病和耐病的品种。及时拔除、烧毁病残株。堆肥、厩肥要发酵腐熟透。使用酵素菌肥也有助于抑制和消灭土中病原菌。选择地势较高、疏水性较好的地块,深沟高畦整地,并适量施用石灰,防止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播种时用艾菌托或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配成1:50的药土穴施或沟施。发病初期可用选用多菌灵、噁霜锰锌或恶霉灵、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加嘉美红利800倍液灌根,每隔10天左右一次,灌2-3次。

豆角叶霉病

表现症状

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及荚。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深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可见灰黑色霉菌潮湿时叶背可见灰黑色霉菌。

防治措施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清洁田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洛氨铜水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豆角病毒病

症状

叶片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形成袋形,叶片通常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畸形。感病植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延迟,严重时造成减产失收。

防治措施

①一般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等适宜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生长。用喷嘉美金点的植株表面呈酸性,能抑制或杀灭不喜酸性条件的菌害,定植后,用嘉美金点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5次,可有效防治病毒病,并且增产30%以上。

②病毒病发病初期,用0.5%醋溶液40公斤喷洒加一袋金点,可防治病毒病,有效率达80%以上,并可增产25-30%左右。

③种子消毒。种子用清水浸泡3-4小时,放入10%磷酸钠中浸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或用0.1%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再用水冲洗。

④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早播,不要连作,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钙中微量营养套餐肥嘉美红利、赢利来、海洋之星、内钾德等,勿偏施氮肥。清洁田园,减少菌源,将前茬作物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挖坑深埋。

⑤灭蚜防病毒病。在蚜虫、飞虱发生期间,喷洒73%克螨特乳油,或70%吡虫啉,或25%噻虫嗪。

⑥发病初期喷用50%氯溴异氰尿酸+复硝酚钠1000倍液;发病较重时吗啉胍乙酸铜+复硝酚钠4天喷施2次。

本文来源于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豆角病虫害解决方案 

2019-07-05 09:17

豆角立枯病

症 状: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

斑而不枯死。

豆角立枯病示例:

(1)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

(2)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

(3)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同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能在土中腐生生活2—3年,发育适温20—40℃,病菌主要通过流水、雨水反溅直接侵入危害。地下水位过高或种植过密也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

豆角促倒病防治方法:

豆角的立枯病,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灌根,补施叶面肥,同时要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注意合理密植。该病预防为主。

豆角锈病

症 状

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豆角整个生长期均可感染病菌发病,但在始花至结果期间抗性减弱,感病性增强。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的叶背出现星星点点褪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多,直至密布整张叶片。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痂点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大量的夏孢子,生长后期的老叶片上有时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叶片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

豆角锈病示例:

(1)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痂点

(3)病多从在老叶上开始发起,后期散发出红褐色粉末

(4)末期叶片枯黄脱落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氮肥过多,通风不良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瓜园病残体,减少病原。

2、建立与非瓜类轮作制度。

3、化学防治:拿敌稳3000倍均匀喷雾或25%粉锈宁1000倍液等

豆角根腐病

症状:

一般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开花结荚时植株较矮小,病株下部叶片从叶缘开始变黄,慢慢枯萎,一般不脱落,病株容易拔出。茎的地下部和主根变成红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开裂深达皮层,侧根脱落腐烂,甚至主根全部腐烂

豆角根腐病示例:

(1)茎的地下部和主根变成红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开裂深达皮层

(2)侧根脱落腐烂,甚至主根全部腐烂

发生规律

主要通过雨水、农业工具、带菌肥料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致皮层腐烂。一般在土质粘重、过湿、偏酸、肥力不足和管理粗放

的连作地上发病较严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随水流动,也就是平时浇灌大水漫灌更利于此病传播。

根腐病要预防为主,否则治疗效果很差。

豆角枯萎病

症状:

豆角枯萎病在植株发首先从豆角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后叶片变黄枯萎,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色霉层。皮层腐烂引致根腐。

豆角枯萎病示例:

(1)维管束组织变褐

(2)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后叶片变黄枯萎,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

发生规律

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可以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主要侵害茎基部维管束,病菌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过堵塞维管束导管和分泌有毒物质毒害寄主细胞,破坏寄主正常吸收输导机能,使养分水分转运受阻。

1、尽量避免豆角和菜豆连作,能实行2—3年轮作更好,并注意选用较抗病和耐病的品种。

2、及时拔除、烧毁病残株。堆肥、厩肥要发酵腐、熟透。使用酵素菌肥也有助于抑制和消灭土中病原菌。

3、选择地势较高、疏水性较好的地块,深沟高畦整地,并适量施用石灰,防止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播种时用艾菌托或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配成1:50的药土穴施或沟施。

豆角煤霉病

症 状

主要为叶叶片、茎蔓及荚。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深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收获前发病最重,主害叶片,引起落叶,多发生在老叶或成熟的叶片上,顶端嫩叶较少发病或不发病。

豆角煤霉病示例:

(1)圆形深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

(2)主害叶片,引起落叶,多发生在老叶或成熟的叶片上

发生规律

主要通过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育温度范围7~35℃,田间发病最适温度25~32℃,相对湿度90~100%。最易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期到采收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10天。发病最适温度为30℃。

豆角霉煤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2、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促植株稳生稳长;合理用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

3、合理密植和搭架,改善株间通透性,病残落叶烧毁,有助于减轻发病。

4、药剂防治:拿敌稳3000倍,阿米西达1500倍有较杰出的治疗效果。

豆角炭疽病

症状:

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茎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豆角炭疽病示例:

(1)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

(2)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

(3)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发生规律:

该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7℃,湿度为100%。温度低于13℃,高于27℃,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病菌生育受抑制,病势停止发展。因此高湿,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其传播方式有:土 传、风传、水传。

豆角炭疽病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建立与非瓜类轮作制度,播种前可用55-60摄氏度的温水浸种15-20分钟灭菌,随即用新高脂膜浸种24小时,并在地表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消灭播种前土壤、种子中的病菌。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磷钾肥。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豆角开花前、结荚期和膨果期喷施沃生,增强花粉授粉质量,促进果实发育,提高豆角品质,达到高产高质豆角。

3、药剂防治,建议用吡唑醚菌酯防治。

豆角白粉病

症 状

主要为害叶片,产生白粉状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丝体),严重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逐渐发黄、脱落。

发生规律:

本病由真菌白粉菌侵染所致。主要借风、雨、气流传播。荫蔽、昼夜温差大,多露潮湿,有利于本病发生,在干

旱情况下,由于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弱,有时发病更为剧烈 。

1、合理轮作,建立与非瓜类轮作制度。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加 强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推荐药剂醚菌酯。

豆角病毒病

症 状:主要感染叶片、芽、花。染病时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陷,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出现皱叶。生长明显受抑制。轻病株能结荚,但豆荚较少。重病株不能结荚。

传播方式:

1、种子带病。

2、病毒在田间的传播蔓延,主要借有翅蚜虫的迁飞活动。

3、病株摩擦汁液接触及田间农事操作。

备注:病毒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传毒蚜虫发生数量,以及有利于蚜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一般干旱年份蚜虫多,发病重。另外,与带毒寄主植物相邻的地块发病重。豆地肥水条件差,管理粗放,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一般蔓生品种较矮生品种发病重。

预防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株留种,建立无病毒留种田。

3、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4、注意防治蚜虫,从苗期就开始注意防治蚜虫,截断蚜虫传播途径。

最全!豆角类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来了!

长江蔬菜 2021-08-20 06:30 发表于湖北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芸豆细菌性疫病

图片
芸豆细菌性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病苗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或在着生小叶的节上及第二片叶柄基部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为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幼苗即折断干枯。

成株叶片染病:始于叶尖或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斑,病组织变薄近透明,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重的病斑连合,终致全叶变黑枯凋或扭曲畸形。

茎蔓染病:生红褐色溃疡状条斑,稍凹陷,绕茎1周后,致上部茎叶枯萎。

豆荚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后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严重的豆英皱缩。

种子染病:种皮皱缩或产生黑色凹陷斑。湿度大时,茎叶或种脐病部常有黏液状菌脓溢出,别于炭疽病。

防治方法:

①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地采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减少田间结露的条件。

②种子处理:对带菌种子用4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种子重0.3%的50%福美双拌种,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

③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三次。
图片
图片

菜豆灰霉病


图片
叶片危害症状

图片
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菜豆灰霉病可染病菜豆的茎、叶、花、果荚。

茎部染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厘米处开始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处形成小渍斑、凹陷、继而萎蔫。

成株叶片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

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渍状变软下垂,最后叶缘出现清晰的白灰霉层。

防治方法:

①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适当降低密度,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

②药剂防治:田间应注意检查,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可用:腐霉利,嘧菌胺,菌核净,或异菌脲每7~10天喷药一次,连续3~4次。大棚可用腐霉利烟剂或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傍晚闭棚点燃。阴雨天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亩21千克喷粉。
图片
图片

豆角锈病

图片
锈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茎、蔓、叶柄及荚均可受害。

叶片和茎蔓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小黄斑,直径0.5~2.5mm,后中央稍突起,渐扩大现出深黄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疤斑,即冬孢子堆。有时叶面或背面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疤斑,即病菌锈子腔。寄主衰老后,叶片枯死。

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疤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孢子粉,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发病重的无法食用。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如福三长丰、双青玉豆、12号菜豆、一挂鞭豆角、新秀1号、九粒白、春丰4号、细花等。春播宜早,必要时可采用育苗移栽避病。清洁田园,加强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密植。

②发病初期用:12.5%腈菌唑水剂600-800倍液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的硫磺悬剂300倍液喷雾。
图片
图片

菜豆白粉病

图片

菜豆白粉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该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以及豆荚。叶片染病: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黄褐色斑点,后扩大呈紫褐色斑,其上覆盖一层稀薄的白粉,后期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严重的叶片背面也可表现症状,导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三唑酮;或锰锌腈菌唑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炭疽病

图片
菜豆炭疽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菜豆炭疽病是菜豆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为害重。

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

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

茎发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

果荚发病: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防治方法:

①用地膜或稻草等覆盖栽培,可防止或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采用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消毒架材。深翻土地,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

②在无病区繁育种子或从无病株上采收种子,并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用甲醛2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清水洗净晾干待播。也可用50%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4%拌种后播种。

③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喷药。常用药剂如下:苯甲丙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福·福锌隔7~10天喷1次,连防2~3次。喷药要周到,应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图片
图片

菜豆病毒病

图片
菜豆病毒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菜豆病毒病多表现系统性症状,病株出苗后即显症,因引起该病的病原种类很多,田间多发生混合侵染而产生不同症状。

植株受害后,叶片出现明脉、产生褪绿带、斑驳或绿色部分凹凸不平,叶片皱缩、扭曲、畸形,植株生长受抑制,株形矮小,开花迟缓或落花,开花结荚明显减少,豆荚短小,有时出现绿色斑点。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无病株采种,无病土育苗,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土壤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田外销毁,清理田边杂草。

②育苗阶段注意及时防治蚜虫,有条件的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或用银灰色遮阳网育苗避蚜防病。药剂可选用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

③发病初期喷洒: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或香菇多糖,视病情防治1~2次。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图片
图片

菜豆枯萎病

图片
菜豆枯萎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菜豆枯萎病一般花期开始发病,病害由茎基迅速向上发展,引起茎一侧或全茎变为暗褐色,凹陷,茎维管束变色。病叶叶脉变褐,叶肉发黄,继而全叶干枯或脱落。

病株根变色,侧根少。植株结荚显著减少,豆荚背部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全株渐枯死。急性发病时,病害由茎基向上急剧发展,引起整株青枯。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与白菜类、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不与豇豆等连作;高垄栽培,注意排水;及时清理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②发病初期开始药剂灌根,选用的药剂有:恶霉灵+叶面肥;咪鲜胺锰盐;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每株灌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根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根腐病

图片
菜豆根腐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病菌主要侵染菜豆的根部或茎基部,多在出苗7天后开始发病,生长3~4周进入发病高峰。病株表现为下部叶片变黄,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多由侧根蔓延至主根,使整个根系腐烂或坏死,病株容易拔出。

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发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株茎基部长有粉红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①与白菜或葱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平整土地,防止积水。采取高畦深沟栽培,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②播种前用下列药剂进行种子处理: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02kg,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02kg拌种100kg。

③该病为土传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发病后用药效果差。可选用:多菌灵,或恶霉灵淋植株基部或灌根,每株灌250ml药液,视病情隔7天再灌1次。
图片
图片

菜豆菌核病

图片
菜豆菌核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本病多为害近地面的茎基部和蔓部,尤其在茎基部或分枝的茬口处易感染,也可为害豆荚。初呈水渍状,后变灰白色,皮层腐烂,仅残存纤维。高湿时,病茎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上端枝叶枯死。

防治方法:

①发病严重地进行深翻,菌核深埋土中,子囊盘不能出土,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从初花期开始,坚持进行数次。覆盖地膜。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10%盐水浸种,洗去病残体后,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多菌灵;腐霉利,或菌核净每隔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白绢病

图片
菜豆白绢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渍状病变,向茎的上部延伸,或向地面呈辐射状扩展。幼嫩的菌核如钮扣状,白至乳黄色,老熟的菌核如油菜子状,球形,褐色至棕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茎部皮层腐烂,甚至露出木质部,终致全株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结合深耕,及时清理田间残枝败叶,减少病源;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通风透气,降低湿度;增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在菌核形成前,拔出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地块增施消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反应,可控制病害发生。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多菌灵;嘧菌酯,或腐霉利。
图片
图片

菜豆角斑病

图片
菜豆角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菜豆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一般发生在开花期后。

叶片受害:产生小且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黄褐色斑,初期为淡褐色或灰色,后变暗褐色,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菌子实体,病斑不凹陷。

豆荚受害:病斑常在花期和结荚期出现,严重时为害荚果,荚上现出直径1厘米或稍大的大块霉斑,斑边缘紫褐色,中间黑色,后期密生灰紫色霉层,病斑不凹陷别于炭疽病,严重时可使种子霉烂。

防治方法:

①选无病株留种,并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发病重的地块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可行轮作。

②种子处理:可用45℃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碱式硫酸铜,或琥·乙膦铝。
图片
图片

菜豆红斑病

图片
菜豆红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有时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形病斑,该病斑的直径大小为2~9毫米,红色或红褐色,病斑的背面密生灰色霉层。

发病严重时能侵染豆荚,形成较大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为黑褐色,后期着生灰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无病株,播种前用45°C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采收结束后进行及时销毁病残体,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轮作倒茬栽培。

②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百菌清,混杀硫,络氨铜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轮纹病

图片
菜豆轮纹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不等,褐色,边缘色稍深,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生针头状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

①及时收集病残物烧毁。

②结合防治豇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或多·硫悬浮剂,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图片
图片

菜豆黑斑病

图片
菜豆黑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针头大的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齐整,周边带淡黄色,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病叶前端斑块多,有时连片,造成叶片枯焦。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高垄栽培,合理施肥,适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重病地与非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百菌清,甲霜灵·锰锌,代森锌,或异菌脲等药剂喷雾防治,连喷2~3次,每次隔7~10天。
图片
图片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

图片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侵害叶片,初在叶片或新生叶上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点,后在斑周围出现直径0.5-1厘米的晕圈,斑上常有菌脓溢出。

叶脉染病:致叶脉坏死,易穿孔或皱缩畸形。

果荚染病:初现水浸状斑点,后变褐干缩下陷,斑面渗出菌脓,病斑中央枯死点小,但周围晕圈宽。

防治方法:

①菜豆不同品种具明显抗性差异,应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严格检疫,防止种子带菌传播蔓延。

②发病初期,喷洒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或琥胶肥酸铜,或氢氧化铜隔7-10天1次,防冶1次或2次。
图片
图片

菜豆褐斑病

图片
菜豆褐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较明显,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绿褐色至黄褐色或锈褐色至血红色,周缘分明,病斑上生有明显轮纹,中央赤褐色至灰褐色,边缘色略深,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采用滴灌,防止大小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保持通风良好。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苯醚甲环唑,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污煤病

图片
菜豆污煤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叶斑较明显,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4~10 mm,绿褐色至黄褐色或锈褐色至血红色,周缘分明,病斑上生有明显轮纹,中央赤褐色至灰褐色,边缘色略深,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加强环境调控,注意改变棚室小气候,提高其透光性和保温性。露地栽培时,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②防治害虫及时防治温室白粉虱、蚜虫等害虫,这些害虫的大量繁殖会污染叶片,导致煤污病的滋生。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杀灭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

③发病时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腐霉利,或多菌灵+万霉灵,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图片
图片

菜豆斑点病

图片
菜豆斑点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叶斑圆形或近圆形,生于叶缘或叶尖的为半圆形,直径2~15毫米或更大,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至灰褐色,斑面现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潮湿时其上散生或轮生小黑粒即分生孢子器。本病有时与炭疽病相伴发生。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高畦深沟栽培,雨后及时排水,增施草木灰或磷钾肥,实行2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发病初期,药剂可选用:氢氧化铜,甲基硫菌灵,或苯甲·丙环唑。喷药保护,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图片
图片

菜豆立枯病

图片
菜豆立枯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发生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略向下陷,后期病茎干缩变细,皮层变色,根部坏死,整株枯死。荚腐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明显,内部凹陷,严重时引起荚腐。

防治方法:

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渍水。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中后期,及时间苗,培育壮苗。

②荚腐病多发生在矮生种上,及时喷洒杀菌剂:百菌清,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